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docVIP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

昨天终于看了期盼已久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边看边和妹妹聊天,但是看到面食,职业割麦人那里,不知为什么心里酸酸的,看到熟悉的割麦场景想起了以前我家也有这样的割麦人来的,他们大多从河南来,我们叫他们小河南,因为小的时候家里没有那么多人干活,除了爸妈就我和姐姐能帮忙,那时最讨厌过麦秋和大秋,因为我也要下地割麦子,那时56月份,天气热,而且麦穗痒人,之后是捆麦、打麦这些会把我的假期全部用光,对于这些至今记忆犹新。割麦真的是个体力活,看到那些割麦人,再看到那些现在的收割机,我只能说社会进步终将把古老的东西湮没在历史之中,看到他们的脸我只看了无奈和哀伤,他们真的是最后的割麦人了,在现在除了可能偏远的山区,基本上平原地带的麦子从种到收全部是机械化了,他们真的是要被历史遗忘了,我只能说,现在人基本没见过和经历过以上我说的那些所以他们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看到小花菇那里,我感叹时间成就的美味,也只有那些最贴近他们的人才能品尝和体会,但是老人独自一人的晚餐,让我鼻子发酸,现在的人都太急躁,喜欢快速的生活,什么都要快速,连生病了都要立刻药到病除,其实根本不可能,时间真的是艺术家啊,他雕刻了不同的人生,但是又有谁能真正的了解他呢。

感觉这一集的编导不是在拍美食,而是在拍生活,独居老人、割麦人、留守儿童,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的生活,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看到留守儿童那里,我真的很有感触,我上大学时去过支教,那些偏远山区的孩子真的是需要有人照顾,他们的父母去千里之外打工,他们需要翻几座山去上学,早上5点钟起床去上学,下午3点钟就下课,因为他们有好长的山路要走,回到家还要自己洗衣做饭写功课,他们的父母一年可能只能回家一次,其余时间也只是在电话里叮咛安慰了。这些社会问题没接触的人只会觉得这与我无关,别人的事我管不了,这可能是大部分人的感觉和心态,有时真的也是爱莫能助,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一点自省都没有,那么这个国家会怎样呢,在这里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编导的用心,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曾经有过璀璨的历史文化,但是现在现代化的进程已经快要将这个国家席卷一空了,食物是个好的媒介,它承载着历史、传承、人情、文化、还有就是情感媒介,每个人看到食物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从小吃到大的味道,家乡味,希望我们的家乡味能够留下来继续传承下去,不要让她真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以食物的力量。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

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这几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

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透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观后感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真诚。

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文化从业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陈旧空洞的说辞中打转;有一些人以种种束缚为由,在改革创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评质疑时,归咎于观众的“审美取向”和论者的“外行身份”……作为商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能够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就应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能够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就应深思的问题。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3

4月18日晚,暌违两年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终于被端上电视荧屏的餐桌。一以贯之的解说词、熟悉的配乐、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画面,都让《舌尖2》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