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5 朗读者第三季(时评文章)-备战2022年中考满分作文热点素材.docx

15 朗读者第三季(时评文章)-备战2022年中考满分作文热点素材.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朗读者》:让文学成为生命中的主旋律

文学是透视中国的一扇窗,透过它,可以看到秦砖汉瓦,看到时代的脚步,感受到发展的脉搏。好的文学永远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巴金的“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路遥的“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得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奋斗”……透过朗读者之口,这些跨越古今的锦绣文字,勾勒出几千年的悲欢离合、时移世易,让人从中领略到中国文化薪火相传沉淀下的精髓。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历季之“朗读者”的时评文章,来为我们的作文注入“新鲜血液”,为2022中考满分作文助力。

时评一

时评一

王亚平的太空朗读,是给孩子的最好一课

孙译蔚

航天员的日常,像极了高三生活。

北京时间11月7日,在太空出差的王亚平迈出了舱外行走的第一步,圆满完成了出舱任务。这也是中国女性在太空上舱外行走的第一步。

三天后,她和翟志刚、叶光富两位航天员一起从空间站为央视节目《朗读者》发回了一段视频。他们朗读的是作家巴金的《总序》。

王亚平悬浮在空中,面带笑容地念道:“生活是一场‘搏斗’。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我认为他说得不错。”

她说,谨以此篇献给所有心怀梦想的人们。而这段话也仿佛是为她量身定制的。她这一路从山东农村走到外太空,就是在征服生活,实现梦想。

航天员大队有句话:“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其中的真谛。”

王亚平说,只有经历过百炼成钢的人,才能深刻地体会这句话。

成为航天员,最难的是学习

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载人航天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当时还是飞行员的王亚平和战友在电视机前一起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看着火箭灿烂的尾焰,王亚平萌发了当航天员的想法。“中国有自己的男飞行员、女飞行员,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男航天员,那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呢?”

6年后,中国招收第二批航天员的选拔,也是中国的第一批女航天员。她立马报了名。起初,家人反对,王亚平的父亲说:“你在地球上飞一飞就行了,跑到地球外面多危险?”

但家人看王亚平很坚定,也就支持了她的决定。

备战航天员时,有一天晚上散步,王亚平碰到了杨利伟,她问曾经激励自己的前辈:“作为航天员,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杨利伟当时回答了她两个字:学习。

那时,王亚平并不理解,怎么会是学习?后来,她明白了。

成为航天员的第一年,她一共有三十多门课程,比如高等数学、天文学、解剖学、空气动力学、机械制图等等。不仅白天课程安排得很满,晚上每门课还都有作业。

从周一到周五,王亚平每天都要严格按照课程表进行训练。每周五,航天员大队又会做出下个周的课程表。

那三年,王亚平几乎没出过航天城大门,也没有逛过一次街,台灯基本上没有在晚上12点之前熄掉过。

太空不会因为你是女性而降低门槛

当航天员,不仅要学习海量知识,还要进行一些极具挑战性的适应性训练,以适应太空环境。

以模拟失重水槽训练为例,每次水下训练都会持续四到六个小时,对体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航天服重达240多斤,身上是配重的铅块。航天员们有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每次水下训练的体能消耗相当于跑一次“全马”。

“在这六七个小时里,要克服水的阻力,还有服装本身的压力。而且不能吃饭、上厕所,甚至哪个地方痒了,也只能忍着。训练完,吃饭的时候,手里的筷子都是抖的。”王亚平说。

之前,王亚平开运输机,没有经历超重的训练。刚成为航天员时,她的超重考核成绩不理想,一直在二级。“虽然二级也能执行任务,但是对航天员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王亚平说。

为了缩小差距,王亚平不断训练:引体向上、杠铃、推举、俯卧撑……过了一年多,她的成绩达到了一级。她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开心地写道:超重考核成绩一级。这是一种突破自我的幸福感。

“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太空就改变它的环境,也不会因为女性到来,它便降低自身的门槛。”王亚平常常这么说。

从飞行员转型为优秀的航天员,要经过千锤百炼。

王亚平最害怕的是离心机训练。她常常用坐过山车比喻,当速度很快时,人身体所承受的过载大概是两个G左右——而对于离心机训练来讲,身体最多要承受8个G的过载。

“8个G相当于8个你自身的重量压在身上。做训练时,我们的脸会变形,胸部会感觉到极度压迫而呼吸困难,眼泪也会不由自主地往外流,根本控制不住。”

在航天员的左手边会有一个红色的暂停按钮,可以随时按下停止离心机。但是,在中国航天员大队成立的20多年时间里,没有一个航天员按下过它。

“在我心中,这个按钮是不存在的。我想,这就是一种信念、一种意志。”

在《朗读者》上,主持人董卿问王亚平,这样的意志力是怎么样形成的?

王亚平想了想,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om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