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重视传承,多参名师;着眼创新,服务临床
赵进喜;朱立;孙慧怡;肖永华;王暴魁;马淑然;刘宝利;贾冕;姜苗;庞博;王世东
【摘要】师承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与师承结合,多拜名师,有
利于临床人才成长。传承应该包括传承学术,也应该包括医德医风,应该结合临床
实际,勤思考,多总结,培养创新性思维,引进现代数理技术等,做好名医医案数
据挖掘,并将名医经验应用于临床科研,以提高临床疗效,发展中医学术。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
【年(卷),期】2015(000)001
【总页数】4页(P83-86)
【关键词】师承;人才培养;学术创新
【作者】赵进喜;朱立;孙慧怡;肖永华;王暴魁;马淑然;刘宝利;贾冕;姜苗;庞博;王世东
【作者单位】10007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100070北京中医药大
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10007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
室;10007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肾内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肾病科;100070北京
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10007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育处;中国
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10007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编者按】“铿锵中医行”学术沙龙第二讲以“如何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提高
临床疗效”为议题,2014年11月26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举行。本沙
龙第一讲“读经典、做临床”立足于中医学生如何将中医经典理论融会贯通于临床
实践。而医疗技能的提高向来不是纸上谈兵,阅读中医经典只是为进入临床实战准
备的第一步,每一位有志于成为理论与临床兼修的中医人,在通往精诚大医之路上,
若有幸师承名家并由其口传心授,则是踩在巨人肩膀上的更上层楼。故“铿锵中医
行”第二讲以中医师承为引,继续铿锵开讲。本次沙龙邀请的学者或者是师出名门
并学有所成的医学大家,或者尚在进行师承博士后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在这个学术
平台上,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他们的师承经历和跟师心得。
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培养,王永炎院士倡导“读经典、做临床、参名师”,其中“参
名师”,强调多拜名师,学习间接经验,以传承学术,提高临床疗效。那么究竟应
该如何“参名师”?应该向前辈学习什么?强调师承与强调学术创新是否矛盾?北京
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与教育处组织专家,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
今总结报告如下。
赵进喜教授:
师承自古就是中医培养的重要途径,从医圣张仲景,到刘李张朱金元四大家,叶薛
吴王温病四大家,都有师承。山东周凤梧教授《名老中医之路》所载近现代名老中
医,几乎也都曾得到名师指点。至于今日,虽然中医院校教育已经实施近九十年,
师承仍然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果把西医人才培养比喻为不锈钢锅标准生产
线的话,中医则像紫砂陶工艺大师手中的陶壶制作技艺。精品决离不开老师的手把
手调教。而且,参名师还需要多拜名师。因为只有多拜名师,才能集众家之长。正
如武侠小说里的武林第一高手,往往都是郭靖那样的“傻小子”,到处拜师,终可
以学有所成,独步武林。我16岁入河北医学院中医系读书,私淑刘渡舟、李克绍
教授,侍诊张贵印、赵玉庸、李恩复等,后又侍诊邯郸名医韩志和、杜庆云,攻读
硕士、博士学位阶段,师承黄文政、王永炎、吕仁和教授,曾侍诊阮士怡、王世福、
李少川、柴彭年、王云翮、王德馨、伊永禄、牛元起、武成等,可以说受益良多。
为今天从事中医临床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王暴魁教授:
学习中医光背书,没有老师指导,很难入门。临床之初,曾见一男青年,患扁桃体
炎,眼见扁桃体不是很红,滋阴清热却无效,而另一位青年医生投用普济消毒饮加
减而愈。曾诊治一冬天手掌脱皮患者,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无效,还是这位青
年医生投大剂量生地100g等,内服配合外洗,1周即愈。为什么?原因即为这位
青年医生曾拜师于一地方名医,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经验。提示学习中医,必须
拜师。
王暴魁教授:
参名师,应选择德术并精者,并应事师如父,以让老师愿意教你。而且应该多拜名
师。真正疗效好的临床大师,往往拜过多位老师。我从医以来,曾跟师张琪、李辅
仁、陈以平教授等多位老师,受益良多。有的老师长于《伤寒》,有的老师长于温
病,仅拜一位老师,思路会受到局限。要了解老师的成长历程,查阅老师论文、讲
稿,详读老师著作等,同时要善于总结与读书笔记,如此必有利于加深对老师学术
思想与经验的认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