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项目3牵引系统各设备的认知与检修
任务1受电弓的认知与检修
受电弓的安装位置
受电弓分类
电驱动弹簧式
气驱动弹簧式
气囊式
受电弓的结构
气缸
拉伸弹簧
最低位置指示器
底架
绝缘子
受电弓的结构
三、3号线受电弓的结构
受电弓的结构
三、3号线受电弓的结构
受电弓在车顶的安装固定、电气和压缩空气接口。
底架支承受电弓的结构,被刚性固定在绝缘子上。
底架
受电弓在车顶安装时,切勿将紧固件的安装顺序颠倒!
绝缘子
提示Hint
双金属垫圈的铝面必须朝向铝件!
双金属垫圈不适用于底架!
必须使用规定扭矩紧固!
受电弓的结构
三、3号线受电弓的结构
阻尼器一端固定在底架上,另一端则固定在下臂上。其作用:
1、阻尼器可吸收由车辆运动和接触网引起的受电弓振动。
2、阻尼突变,防止降弓时砸顶。
阻尼器
阻尼器
受电弓的结构
三、3号线受电弓的结构
升弓装置是整个受电弓的执行机构,其升弓以及保持升弓状态的动力均来自于此。在任何时候只要压缩空气通入气囊驱动装置,升弓装置就会运动,向上转动下臂。由此上臂向上移动,直至弓头接触到接触网线为止。如果出现故障将出现严重问题。
升弓装置
升弓装置
受电弓的结构
三、3号线受电弓的结构
下臂被连接至升弓装置机构,是主要承力部件。升弓装置作用在下臂上力大约为1.5吨
下导杆、下臂
下臂
下导杆的一端连接至底架,另一端连接至上臂。具有调整升弓高度的作用。
受电弓的结构
三、3号线受电弓的结构
上臂为铝合金制成的空管,用以支撑弓头。在高速运行时参与动态变形。
上导杆、上臂
上臂
上导杆可将弓头保持水平就位。这样有助于实现2个碳滑板的均等或均匀磨损。
受电弓的结构
三、3号线受电弓的结构
弓头
弓头主要包括:
羊角
碳滑板
气动软管连接(ADD)
弓头是直接与接触网接触的部件,能够承受横向和纵向冲击
受电弓的结构
为避免电流对轴承等活动部件的电蚀,在活动部位使用软连线传输电流。
为避免电流对轴承等活动部件的电蚀,在活动部位使用软连线传输电流。
软连线
受电弓的结构
软连线
二、3号线受电弓的特点
主要技术数据
额定电压DC1500V
网线电压变化范围DC1500V~1800V
适用机车速度≤80Km/h
额定静态压力110N±10N
静态压力调整范围100N~140N
额定工作气压0.4Mpa(400Kpa)
最小工作气压0.36Mpa(360Kpa)
碳滑条数量2根
受电弓主要技术参数
单臂气囊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项目3铁路货物运输过程任务2货物途中作业61课件.pptx
- 项目3铁路货物运输过程任务2货物途中作业58课件.pptx
- 项目3铁路货物运输过程任务2货物途中作业19课件.pptx
- 项目3铁路货物运输过程任务1货物发送作业77课件.pptx
- 项目3铁路货物运输过程任务1货物发送作业59课件.pptx
- 项目3铁路货物运输过程任务1货物发送作业52课件.pptx
- 项目3铁路货物运输过程任务1货物发送作业44课件.pptx
- 项目3水泥性能检测重点主讲叶承敏95课件.ppt
- 项目3牵引系统各设备的认知与检修任务1受电弓的认知与检修9.pptx
- 项目3牵引系统各设备的认知与检修任务1受电弓的认知与检修8.pptx
最近下载
- 化学高考说题大赛(共25张课件).pptx VIP
- 统编版(2019)高一第二学期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期中测试卷(含答案).docx
- L18J905 排烟气道标准.pdf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 氯乙烯精馏工艺初步设计.doc
- 矿井排水远程监系统说明书.doc
- 绘画里的中国:走进大师与经典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docx
- 甘肃平凉市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pdf
- 迅达扶梯9300调试资料.pdf
- DBJT 01-26-2003 建筑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规程(第七分册).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