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安徽省太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安徽省太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太和中学高二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亳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B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下册第一至二单元。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凡懂得一点欧洲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在歌德前一个世纪,即17世纪前半叶,欧洲发生了被

称为“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的洲级大战。其后各国,尤其是四分五裂的德国民不聊

生。当时一位德国最有名的诗人格罗菲乌斯写了一首名诗《祖国之泪》,就是痛哭他的祖国遭受

灾难的。所以那时的德国有识之士都希望德国尽快结束分裂局面,强大起来。歌德和席勒,这

一对德国文学史上耀眼的“双子星座”正是怀着这一伟大的民族抱负,为使德国跻入欧洲文学大

国的行列而自觉地联合起来,进行了十年的亲密合作,在其他民族精英包括伟大哲学家康德的

共同努力下,如愿以偿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歌德奉献的不朽诗剧《浮士德》被誉为“欧洲四大

名著”之一,就是最有分量的证据。而歌德亲自主持建造的、迄今仍耸立在魏玛市中心的那座民

族剧院就是他作为民族英豪的不朽纪念碑。

但歌德作为诗人和大文豪,他不仅有民族之爱,更有人类之思。他曾有过这样的表白:“诗

人作为一个人和公民,会爱自己的祖国,然而他的诗才和诗歌活动的祖国则是善、崇高和美。”这

就是说,他的智慧的成果是供人类共享的。歌德同时还意识到,他自己的精神情怀不仅是本民

族的文化培育出来的,也是世界其他优秀民族文化秉陶的结果。因此才会有他晚年与艾克曼的

这一番对话:当时艾克曼提到20年前即1806年德法交战时,人们议论歌德作为诗人没有拿起

武器与法国人斗争。歌德不以为然地说:“我心里没有仇恨怎么能拿起武器?”“对我来说,只有

文明和野蛮之分才是重要的。法国人是世界上最有文化教养的,我自己的文化教养大半要归功

于法国人。对这样一个民族我怎么能恨得起来呢?”他还指出:“那些文化水平越低的地方,民族

主义情绪越大。听了这番话,一个站在时代巅峰纵览全人类的胸怀博大的思想者形象跃然

纸上。

与这一精神血脉相联系,歌德竭尽毕生精力写出的巨著《浮士德》,其同名主人公如作者所

说,他写的不是哪个国家或民族的人,而是代表一个时代的“全人”。这个“全”宇不是指道德上

的完美,而是精神人格的全面和复杂。浮士德身上体现着一个个体生命在夺取未来的进程中身

【高二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第1页(共8页)】25-T-633B

上交织着上进与堕落、善良与邪恶、尊严与无耻的互相博弈,那个与他如影随形的魔鬼梅菲斯

特·费勒斯就是拉他后腿的负能量。浮士德这个形象也是人类结束蒙昧状态后开始走向现代

文明的写照:他拖带着各种力量勇往直前,摧枯拉朽,有功业,也有破坏。文学史上还没有第二

个人以这样的如椽之笔写出这样深邃而宏阔的主题。

(摘编自叶廷芳《歌德的世界眼光》)

材料二:

《浮士德》之所以难读,也在于它在思想上达到的高度需要人为之努力登攀。浮士徳苦学知

识、陷于爱情、步入仕途、寻访古典、追求事功,都是在积极探寻生命的意义。浮士德将《圣经》中

的“太初有道”改为“太初有为”,则表明了他崇尚实践的立场。浮士德的精神是值得人们体悟

的。此外,最终令浮士德感到满意的是“为几百万人开拓疆土”的填海造田工作。在这里,歌德

也像马克思一样,认为“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浮士德》向我们抛出了生命

意义的永恒问题,给出的答案也永远值得人们思索。

习近平总书记有意与德国友人谈及《浮士德》以沟通心灵,是因为《浮士德》是一部深入人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百强名校试卷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百强名校试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