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食用菌黑色素代谢的研究进展 .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食用菌黑色素代谢的研究进展

潘越;冯志勇;陈辉;陈明杰;汪虹;张津京

【摘要】黑色素的代谢对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黑色素的代谢异

常导致了食用菌白色新品种的出现.对食用菌黑色素代谢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综述,对

黑色素代谢异常与食用菌白化菌株形成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食用菌黑色素

的形成途径,对黑色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类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行了简要概括,主

要包括酪氨酸酶、漆酶和聚酮合成酶的研究.并展望了食用菌黑色素代谢今后主要

的研究方向,旨在为白色食用菌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生物学杂志》

【年(卷),期】2014(031)001

【总页数】4页(P68-70,74)

【关键词】食用菌;黑色素代谢;白化菌株;酶

【作者】潘越;冯志勇;陈辉;陈明杰;汪虹;张津京

【作者单位】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开放

实验室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开发实验室,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上

海,201403;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210095;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农业部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开发实验

室,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201403;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

业部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开发实验室,上

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201403;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

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开发实验室,上海市

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201403;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南方

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开发实验室,上海市农业

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201403;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南方食用

菌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开发实验室,上海市农业科学

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201403;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21009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6;Q55

颜色几乎是自然界所有生物的重要表观特征之一。人们对颜色的研究起源已久,黑

色素是影响生物颜色的主要因素之一。黑色素代谢对生物的生长至关重要,黑色素

代谢异常就可能会导致白化个体的出现。白化个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个体缺失

了与黑色素合成相关的基因或这些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导致黑色素的合成受到阻

碍[1]。例如,在真菌领域中,桑红等人对白化新生隐球菌进行过研究,发现新生

隐球菌白化突变是由于漆酶基因部分序列的缺失导致的[2]。

关于黑色素代谢异常与白化菌株形成的关系在真菌中已有研究,鄢洪海等人通过对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白化菌株与黑色菌株的对比研究发现,白化菌株的致病性明显减

弱,而该病菌产生的黑色素是一个与致病性相关的重要因子,因此认为白化菌株的

形成与黑色素的代谢异常具有密切关系[3]。目前国内已经有研究白色食用菌的报

道,如白色金针菇,白色侧耳,白色真姬菇等等[4-6]。白色食用菌具有鲜美独特

的口味,因此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但是白色食用菌菌株普遍表现出生长能力变弱,

对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要求较高,抗逆能力变差等现象[7],因此白色食用菌的形

成机理亟待研究。目前的研究认为,食用菌白化菌株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食用菌中黑

色素的代谢异常导致的,黑色素合成相关酶的异常代谢则是最主要的因素。鉴于此,

本文对近年来食用菌黑色素代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综述,以期为食用菌白化菌

株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1食用菌黑色素合成途径

食用菌中黑色素的合成途径主要有两种:L-dopa途径和DHN途径(图1)[8,9]。

1.1L-dopa途径

L-dopa途径与哺乳动物中黑色素的合成途径较为相似,该途径中存在两种前体物

质——L-dopa(左旋多巴)和酪氨酸。它们分别在漆酶和酪氨酸酶的催化作用下形

成多巴醌,多巴醌氧化成多巴色素后再通过构像变化形成二羟吲哚,二羟吲哚在聚

合作用下最终形成黑色素[10]。

1.2DHN途径

在DHN途径中,首先由小分子前体物质乙酰coA和丙二酰coA在聚酮合成酶的

催化下形成1,3,6,8-四羟基萘(1,3,6,8-THN),在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的作用下,

形成小柱孢酮、柱孢醌和1,3,8-三羟基萘等中间体,最终形成1,8-二羟基萘

(DHN),DHN在酚氧化酶的氧化聚

文档评论(0)

151****66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