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教部编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
⾔》整合教学实录
怀疑与创造
——部编九上第五单元《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
整合教学实录
⽂本类型:群⽂思辨型
课堂特⾊:群⽂思辨课⽂体检整合创新
【教学⽬标】
1.能厘清材料和观点关系。
2.学⽣通过活动,发现论证思路的不合理。
【教学重点】
学⽣通过活动,发现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致),并通过⾃⼰的思考发现论证思路的不合理。
【教学难点】
学⽣通过活动及阅读资料,发现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致),并通过⾃⼰的思考发现论证思路的不合理。
【教学实录】
第⼀部分导⼊学习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谈谈创造的问题。
第⼆部分厘清论证思路,完善思维导图师:请阅读《创造宣⾔》梳理论证思路,填写思维导图。
⽣:中⼼论点是我们要创造,我是从第1段总结出来的。
⽣:5-11段写的是批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皆可创造。
⽣:第8段写的是年纪⼩,不能创造。
⽣:第9段写的是我太⽆能了,不能创造。这些都是从反⾯提出错误的观点,作者⽤事例进⾏了批驳。所以是举例论证。
⽣:东⼭的樵夫,他不懂创造,最后把草和树苗都当柴⽕烧了,⽤樵夫⽐喻⽼师,草和树苗⽐喻学⽣,作者呼唤教育者要让创
造之神常驻⼼中。这⾥是⽐喻论证。
师:作者陶⾏知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从教育者这个⾓度谈的关于创造的问题。
⽣:16段回扣罗丹的事例,再次呼吁要创造。
师:陶⾏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是创造之⼈,让我们⾄少⾛两步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我
们怎样向创造之路迈进呢,让我们看看《谈创造性思维》。
师:我们做个实验,我这⾥有两个熟鸡蛋,谁能把它们⽴到讲桌上?
⽣:(群情兴奋)⽼师我尝试⼀下。
⽣:⽼师,鸡蛋是⽣的还是熟的?
师:熟的,为什么问这个?
⽣:怕磕碎了,流蛋液。
⽣:把鸡蛋磕碎就可以⽴住啦,不⽤担⼼流不流蛋液的问题!
⽣演⽰,其他⼈⿎掌!
师:刚才他就发挥了⾃⼰的⼩灵感,让鸡蛋⽴住了。创造性思维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我从课⽂第13段中总结出来三点:⼀是积累知识,⼆是运⽤知识,三是发展灵感。
师:你真聪明,⼀下⼦就抓到了根本,这些点分别在原⽂哪些段落⾥?
⽣:第5段讲的是积累知识,第6-8段讲的是运⽤知识,第11、12段讲的是发展灵感。
师:浏览课⽂,请抓住段⾸的设问句,理清论证思路。
【投影展⽰】
对于上⾯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那么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和缺乏创造⼒的区别呢?
⽣:⽂章1-4段⾸先讲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个。
师:⽤苏轼的诗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低各不同。
⽣:最后⼀部分讲了是否富有创造⼒和缺乏创造⼒之分。
师:好,请同学们完善本课的思维导图。
师:在完善思维导图的过程,你有没有发现问题。
⽣:有,第9段似乎有点跑题。
⽣:第13段是对创造性思维具备的条件进⾏的总结,放到最后有点不合适。
⽣:9-12段说的是发展⼩灵感。
师:其他⼈呢?
⽣:9-12段讲的是,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和缺乏创造⼒区别。
师:他俩的观点不⼀样,你认为谁的更对呢,根据课⽂陈述理由。
⽣:发展灵感对,第11段最后⼀句说的就是关于灵感的问题,12段也都是发展灵感。
师:他说的有问题吗?
⽣:没有。
⽣:第9段也说了任何⼈都要有创造⼒。可是9-12段也谈了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和缺乏创造⼒区别。
师:你觉得她说的有问题。
⽣:没有。
师:那都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个吗?
师:尽信书,则不如⽆书。
⽣:作者的论述有点问题。9-12段既说发展⼩灵感,⼜说了创造⼒的问题。
师:作者在论述的时候有点问题。把发展⼩灵感和关于创造⼒的问题杂糅到⼀起说了,所以显得特别乱。
第三部分给《谈创造性性思维》做个体检师:确实这篇⽂章有些地⽅可以改⼀改,现在请给⼤家给本⽂做个体检?
师:本⽂是议论⽂,观点和材料以及论证过程,都可以进⾏体检。材料证明观点,观点和材料要⼀致。所举例⼦是否能证明分
论点。
(分组进⾏)
⽣:我们组认为,问题出现在6--8段这部分。6、7、8段论述的是运⽤知识,但是只说如何发明,并没有谈到如何运⽤知识,
所以说例⼦不⾜以证明论点,⽤这两个例⼦有点牵强。⽽且第6段的分论点是运⽤知识持之以恒地进⾏尝试。可是第7、8段的
例⼦并没有突出持之以恒这⼀含义。这就是我们组诊断出来的问题。
师:他们组表述的很清楚,我记得还有⼀组也找的也是这⼏段。
⽣:对,我们组也找的是这⼏段。我们觉得第6段,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各种尝试。第7段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