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3)2.docx

12《祝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3)2.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聚焦肖像描写,深剖悲剧根源

——《祝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帮助学生精准把握祥林嫂三次肖像描写的细节,透彻理解肖像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作用。

2.?引导学生清晰梳理小说情节,深刻领会环境描写的意义,全面掌握小说基本要素。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借助课堂讨论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残酷迫害,培育学生的批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和人文关怀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深入剖析祥林嫂三次肖像描写的特点及其变化,理解这些描写对揭示人物命运和性格的重要作用。

2.?梳理小说情节,准确把握小说主题。

(二)教学难点

1.?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深层次社会根源,体会小说的深刻思想内涵。

2.?领会鲁迅先生冷峻叙事风格背后的深沉批判精神。

三、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反映旧社会农村新年祭祀场景的视频,视频中人们忙着准备祭品、张贴对联,营造出热闹却又带着封建气息的氛围。

2.?引导思考: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这样一个看似热闹喜庆的场景背后,可能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作为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会面临怎样的命运?”由此引出课题《祝福》。

(二)整体感知(5分钟)

1.?默读要求: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点勾画出与祥林嫂相关的主要事件,同时思考小说的情节发展脉络。

2.情节梳理: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清晰梳理小说情节:

序幕:描绘鲁镇祝福的热闹景象,介绍鲁四老爷,为故事奠定社会背景。

结局:祥林嫂在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引发读者对其命运的思考。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凭借勤劳能干获得雇主认可。

发展:祥林嫂被婆家强行带走,卖改嫁,经历人生重大变故。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却因改嫁经历遭受歧视,精神逐渐崩溃。

尾声:再次描绘祝福景象,与“我”的内心感受形成对比,深化主题。

(三)深入探究(20分钟)

1.?文本定位: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对祥林嫂三次肖像描写的段落,分别是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之前的描写。

2.?分析初到鲁镇肖像:

原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顺着眼。”

提问: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能看出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祥林嫂虽经历丧夫之痛,但依然年轻、勤劳、朴实,对生活充满希望。)

3.分析再到鲁镇肖像:

原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提问:“与初到鲁镇相比,祥林嫂的肖像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

(明确:祥林嫂经历了改嫁、丧子等一系列打击,生活的磨难使她变得憔悴、麻木,内心充满痛苦。)

4.分析临死之前肖像:

原文:“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提问:“此时的祥林嫂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重重压迫下,已精神崩溃,濒临死亡,对生活彻底绝望。)

5.?总结归纳:教师对三次肖像描写进行总结,强调祥林嫂的肖像变化深刻反映了她悲惨的命运和逐渐被封建礼教吞噬的内心世界。

(四)主题探讨(10分钟)

1.?问题引导:引导学生思考:“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仅仅是个人的不幸,还是社会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进行深入思考。

2.?课堂辩论: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正方观点为“祥林嫂的悲剧是个人性格造成的”,反方观点为“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要求学生在辩论过程中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进行论证。

3.?总结升华:辩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强调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性格的问题,更是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和社会冷漠共同作用的结果。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形象,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劳动妇女的残酷压迫,表达了对旧制度、旧观念的强烈批判。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五)课堂练习(7分钟)

《孔乙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93****006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