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观沧海》为何以“统一天下、建功立业”为主题
《观沧海》是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代表作,在其《步出夏门行》中位列第一章。《观沧海》一诗在各版文学史教材中都被赋予重要地位,如游国恩版《中国文学史》称其为中国诗歌史上“一首比较完整的写景诗”,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称其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題,并逐一进行探讨。
一、“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主题——问题的提出
关于《观沧海》的主题,笔者在备课时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总结:“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乍一看,这样的表述似乎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当学生对“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觉?”“你觉得曹操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等问题的回答与上述总结毫无区别时,笔者意识到这个过程是有问题的。
基于以上情况,笔者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视角还原和群文阅读两种方法,展示解决“《观沧海》的主题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在推导过程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哪些阅读材料”等问题的过程。
二、如何观沧海——从视角还原谈起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观沧海》的解析多从意象入手,在分析具有刚健骨气特点的实景和日月星汉等宏大的虚景之后,结合曹操写诗的背景推导出文本“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主题,而笔者更倾向于使用视角还原的阅读方法进行解读。视角还原旨在通过观察诗歌意象,模仿诗人的视角还原写作现场,使读者更接近写作行为,通过成为诗人的“身边人”进而理解诗歌意象的安排,最终达到理解诗歌的目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全篇的总起句,说明视角的开始。诗人在碣石山上观沧海时首先看到的是水,宽阔荡漾的海水吸引了诗人,这时诗人的视角是远的,是在眺望。接下来,或许是海水不停拍打礁石的声音让诗人回过神来思考:“我在哪儿?”诗人的视角由远到近,发现自己正在碣石山上,正是“山岛竦峙”。“是怎样的碣石山?”诗人环顾四周,发现其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树,蓬勃旺盛的野草,这时诗人的视角是平视的。接着一场秋风打断了诗人的环视,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身处的季节,这股秋风从海上来,使得巨大的波涛不断地涌起,诗人的视角又由近至远了。如果这首诗在此结束,诗人的视角是平面的,显然诗人不满足于在萧瑟秋风中远近横拉的观察,其仰望使得这首诗的视角由平面发展到立体。抬头看,诗人看到了日月星汉,这里实写和虚写的结合标志着曹操超越了普通的观察,开始进入想象:“头顶高悬着的日月是从这苍茫的大海里出来的吧,璀璨的银河是这广阔的大海孕育的吧。”
曹操在这几句写景的诗句中,进行了视角的多次转换:由远到近,由近到环绕,由近到远,由下到上。笔者在引导学生对诗人的视角进行研读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诗人,当你完成这一系列的视角转化后,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以诗人身份重返写作现场,想象自己站在碣石山上观沧海,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自然之景是壮阔的,人类是渺小的,脆弱的。”有些学生甚至举出了自己在旅游时面对大江大河时感到的恐惧。笔者及时对这些想法进行了肯定,并提出了下一个问题:“面对过于宏大的事物,人由内心生发的恐惧是正常的,《观沧海》给我们带来的是震惊于自然的壮阔和个人的渺小,那么给诗人带来的感觉是怎样的?面对这些景物的曹操是否会恐惧?是否会生发出无能为力之感呢?”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文学研究要尽量避免以主观臆想替诗人说话,而在教学时教师可基于常理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入角色最好的方法就是拓展阅读,只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诗人的所思所想。
三、观天下与观自我——从群文阅读入手
仰观日月星汉的视角使得诗人可以摆脱限制,诗人随着仰观的视角上升,仿佛“站在地球边上”,在观沧海之外,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下,更隐蔽的内心。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曹操的观天下与观自我,就需要进行群文阅读。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较为盛行,它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对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主题有重要作用。笔者以“观天下”和“观自我”为逻辑主线,在教学中选择了《蒿里行》《让县自明本志令》《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短歌行》四篇文本进行群文阅读。
通过阅读《蒿里行》,笔者让学生了解诗人曹操所处的时代,那是一个时局动荡、军阀混战、战争不断、无辜生命遭到漠视的时代。联系《观沧海》,壮阔的自然,无情的时代,在个人面前是两个不可撼动的庞然大物,曹操是坐视历史车轮呼啸碾过,还是去争做历史的掌舵人呢?学生回答曹操选择了后者,但缺乏依据,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激发,希望知道曹操是不是如其所愿作出了上述选择。笔者继续引导学生阅读《让县自明本志令》。
笔者引导学生辨析曹操的志向。首先,曹操希望成为一名地方长官,推行政治教化,改造人民,留得为政一方的美名,可惜事与愿违,因得罪了朝廷权贵,不得不托病回乡。辞官后,曹操打算告老林泉,“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