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儿童言行幽默效应的间接语境因素分析.pdfVIP

《世说新语》儿童言行幽默效应的间接语境因素分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世说新语》儿童言行幽默效应的间接语境因素分析

《世说新语》中儿童言行包含了许多幽默因素,对历代读者产生了耐人寻味

的幽默效应。儿童言行的幽默效应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包括儿童本身的心理因素、

家庭氛围、时代精神和社会风俗等间接语境因素,分析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理解

这种幽默效应。

标签:《世说新语》儿童言行幽默效应间接语境

间接语境又叫外部语境,是指语言使用的时间、空间、参加的人、社会背景

等语言符号外部的因素。幽默是一种高级智慧,一种风格,也是一种人生观。《世

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中蕴含了许多有关少年儿童言行的幽默成分。

一、释例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

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

“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亦世

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

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言语》)

孔融先从老子与孔子的关系出发机智地说明了和李府的亲戚关系,引起了宾

客的惊奇。后来又与太中大夫陈韪针锋相对,用一个自相矛盾的论题让陈韪颜面

尽失,为当时的宾客和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幽默效应。值得一提的是,中古士人对

儿童的这种言行是十分肯定和推崇的。

这类幽默言行在《世说》,特别是在其中的《夙慧》《言语》《排调》《轻抵》

等篇中俯拾皆是。例如:#8239;

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

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魏武知之,即遣还。(《夙慧》二)

何晏不愿为曹氏子,一句“何氏之庐”表现了他的自主意识。明惠若神的何晏

竟然画地为庐,委婉机智地谢绝了曹操的盛情,他儿童时代的这种言行对读者也

是有幽默效应的。

张玄之、顾敷是顾和中外孙,皆少而聪慧,和并知之,而常谓顾胜。亲重偏

至,张颇不恹。于时,张年九岁,顾年七岁。和与具至寺中,见佛般泥洹像,弟

子有泣者有不泣者。和以问二孙。玄谓:“被亲故泣,不被亲故不泣。”敷曰:“不

然。当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言语》五一)

张玄之不被器重,触景生情,措词自申,讥诮外祖。而顾敷以佛论情,以忘

情与否作答,二人的答语自道心声又各尽其妙。古往今来,多少读者为这两位聪

慧儿童的言语莞尔一笑!

《世说》对少年儿童言行的描述,体现了当时的人们,特别是士族阶层对儿

童基本素质的肯定和推崇。《世说》中儿童言语的幽默效应是多种因素促成的,

如智力、胆识、性格、才学等个人素质,也包含了家庭氛围、时代精神和社会风

俗等间接语境因素。

言为心声。语言是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思维的符号载体。《世说新语》

中儿童话语无不包涵着智力因素,儿童机智灵敏的话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三

岁看到老”是人们的共识。“天才论”在当时是被大家视为不变的真理。刘劭在《人

物志·七缪》中写到:“夫人才不同,成有早晚,有早智而速成者,有晚智而晚成

者;有少而无智,而终无所成者;有少有令才,遂为俊器者,……夫幼智之人,

才智精达,然其在童髦,皆有端绪,故文本辞繁,始辩于口。……早智者浅虑而

见速晚成者奇识而舒迟,终暗者并困于不足遂务者周达而有余。”

刘劭认为,早慧型人才在童年时代就会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端绪和迹象。首

先表现在他们的言语上,这反映了当时士族阶层对人才的普遍看法。魏晋时代早

慧人才很多。他们或有才学,或有德行,或有志气,或明练事理,或言语深奥,

谈吐举止神情与众不同。

这种早慧的人才观首先源于魏晋世族对子弟培养的重视。

谢太傅问诸子曰:“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

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言语》九二)

车骑的回答代表了名望世族的观点,要让子孙后代像“芝兰玉树”般生长在

“阶庭”。芝兰玉树决定着家族的未来,既可自傲,又可傲人,是世族门第对子弟

成长的殷切期盼。正是基于对家族利益的长远考虑,魏晋时期的世族儿童才受到

特别关注,早慧的孩子受到格外器重。父辈们在优秀的孩子身上寄托了最真最深

的情,而优秀孩子的表现也足以令他们欣慰。

二、心理因素——单纯率真,不拘礼法

“孩童的话语是清洁、是正直,都显明它的本性。”(《旧约箴言》)最令人感

动的是孩子的善良、纯净和天真。“初生牛犊不怕虎”,儿童处于心理的发展期。

与成人相比,他们对事物的

文档评论(0)

智洲云帆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