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五代十国时期货币体系演变考
一、五代十国时期货币体系的政治背景
(一)政权割据对货币体系的冲击
五代十国(907-960年)作为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政权更迭频繁,形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与“十国”(如南唐、吴越、前蜀等)并立的局面。这种政治分裂直接导致中央集权货币制度的瓦解。据《旧五代史》记载,后梁开平三年(909年)曾试图恢复铜钱铸造,但因政权控制力薄弱,实际流通中仍以唐代旧钱为主。各割据政权为满足财政需求,竞相私铸劣币,造成“钱法大坏”(《资治通鉴》卷267)。
(二)区域性货币政策的形成
十国政权根据自身经济需求制定差异化货币政策。例如南唐升元年间(937-943年)铸造“唐国通宝”,规定每千文重三斤十二两,试图建立独立货币体系;而楚王马殷推行“铁钱本位”,《十国春秋》载其“铸铁钱,围六寸,文曰‘乾封泉宝’”,形成以湖南为中心的铁钱流通区。这种区域性货币政策的实践,反映出地方政权对货币主权的争夺。
二、货币种类与流通特征
(一)多元材质货币的并存现象
此时期货币材质呈现铜、铁、铅、锡多元并存特征。考古数据显示,河北曲阳窖藏出土的“天福元宝”含铜量仅53%,较唐代开元通宝的83%大幅下降;福建地区出土的“永隆通宝”则为陶质货币,印证《闽书》所载“铸大铁钱,以铜钱一当铁钱十”的记载。这种材质混杂导致价值体系紊乱,出现“恶钱驱逐良钱”现象。
(二)跨境流通的阻滞与变通
政权割据造成货币流通壁垒。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敕令规定:“诸道州府商贾往来,钱帛并须依市价,不得阻滞”(《五代会要》卷27),但实际执行困难。商人采用“短陌”折算(如770文作一贯)、实物代币(绢帛、茶叶)等方式应对。敦煌文书P.3569号记载沙州归义军政权“壹斗粟折钱壹佰贰拾文”,体现实物货币化的特殊形态。
三、货币铸造技术的演变
(一)铸币工艺的退化与创新
战乱导致官铸体系崩溃,民间私铸盛行。陕西西安出土的“汉元通宝”钱范显示,其铸造工艺较唐代粗糙,钱文模糊,穿孔错位率达32%。但个别政权实现技术突破,如后周显德年间采用“母钱翻砂法”,使铸钱效率提升3倍,《册府元龟》卷501载“岁铸钱三十万贯”。这种工艺革新为宋代“铸钱监”制度奠定基础。
(二)钱文形制的承袭与变革
钱文内容呈现政权合法性诉求。后唐同光年间(923-926年)铸造“天成元宝”,刻意沿用唐代年号;而前蜀王建铸“永平元宝”,钱文采用隶书,突破唐代楷书传统。南唐“大唐通宝”直径24-25毫米,较唐代标准缩小15%,反映通货膨胀下的货币贬值。
四、货币危机与社会经济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
《宋史·食货志》追述:“五代相承,常赋之外,贡献无算”。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规定“每斗盐价计钱一百文”,较唐末上涨400%。政权为弥补财政赤字,大量铸造不足值货币,形成“铸钱愈多,物价愈贵”的恶性循环。马端临《文献通考》称“钱币之弊,至五代而极”。
(二)货币信用体系的崩溃
官方信用丧失导致民间信用货币兴起。敦煌出土S.6452号文书显示,净土寺采用“便物历”进行谷物借贷,年利率达100%。同时,金属货币的短缺促使“交子”雏形出现,《十国春秋》载蜀地商人发行“楮券”,这种信用票据的萌芽预示着货币形态的重大变革。
五、货币体系的历史承续
(一)宋代货币制度的奠基作用
后周显德年间(954-959年)的币制改革具有转折意义。通过销毁佛像铸钱、设立监铸机构、统一钱文标准(“周元通宝”重3.4克)等措施,为宋代“年号钱”制度提供范本。据《玉海》记载,宋初铸钱量恢复至每年50万贯,较五代平均水平增长5倍。
(二)跨区域货币圈的初步形成
十国货币在特定区域内形成持久影响力。南唐“唐国通宝”在宋初仍作为纳税货币流通,《宋会要辑稿》载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诏令“江南旧用铁钱,每十当铜钱一”。楚地铁钱流通持续至南宋,形成“荆湖铁钱区”,这种区域货币传统深刻影响后世货币格局。
结语
五代十国时期货币体系的演变,既是政权分裂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规律作用的历史见证。其呈现的货币多元化、区域化特征,既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复杂性,也为宋代统一货币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实践经验。这一时期货币制度的震荡与调适,深刻揭示出货币主权与政治权力的内在关联,对理解中国古代货币经济发展规律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现代家政基础》 项目六 现代家庭安全.pptx
- 高考思想政治一轮总复习精品课件 选必3 逻辑与思维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ppt VIP
- 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doc VIP
- 2025年中考复习必背外研版初中英语单词词汇(精校打印) .pdf VIP
- 年产55万吨环氧乙烷乙二醇车间环氧乙烷合成工段工艺设计.doc VIP
- 食堂食材配送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标).doc
- 临床常用200种常用中药饮片排名.docx VIP
- 德力西850W交流角磨机说明书.pdf VIP
- 2025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数学试卷.docx VIP
- 【完整升级版】电力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