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书法鉴赏》课件_16.第十六讲 碑帖双楫:20世纪书风.pptx

《大学书法鉴赏》课件_16.第十六讲 碑帖双楫:20世纪书风.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碑帖双楫:20世纪书风;晚清以来,碑与帖、碑学与帖学的论争、交叉与融合一直影响着书法界。碑学鼎盛期为晚清光绪年间,经宣统、民国初年的发展,一直影响到整个20世纪书风。晚清和民国虽然在政治上是两个概念,但是在书法风格上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二者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民国书法基本上继承了晚清的余绪。;这一讲首先从风格上把20世纪书法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碑学的承继;二是帖学;三是碑帖结合。晚清碑学的介入,是三种风格得以独立的前提。这三种书风之外,我们还必须注意到,晚清以来甲骨、金文、简牍书的不断出土对于20世纪书法的意义;再者,20世纪20年代与80年代前后西画对于书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碑学的承变;李瑞清(1867-1920),字梅庵,号清道人,临川人。以篆籀之意与北碑相通习,自成面目。李瑞清是开创用颤笔求得金石气的典型。学李者往往颤抖行笔,得形失神。在书法教育方面,李瑞清率先在两江高等师范学堂将书法纳入学校教育课程。

;李瑞清楷书;李瑞清篆书;李瑞清隶书;提到李瑞清,不能不提到的就是南京两江高等师范学堂。1905年,李瑞清出任两江高等师范学堂监督,特设图画手工科。后来享誉画坛的昌风子、张大千和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就是当时两江师范学堂的学生。书法课程的开设,开创了全国学校书法教育的先河,影响至巨。李瑞清是近代学校书法教育的开创者之一。;李瑞清梅庵(现南京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对于李瑞清书法,马宗霍《书林藻鉴》有一个总体评价:清道人自负在大篆,而得名则在北碑。余独爱其仿宋四家,虽不形似,而神与之合,其行书尤得力于山谷,晚岁参以西陲木简,臻古茂。

李瑞清主张篆书的学习应该“求篆于金”,从金文入手“必神游三代,目无二李(李斯和李阳冰),乃得佳耳”。对于隶书学习,他认应当“求分与石”,要从汉代碑刻入手,并且旁及镜、铭、砖、瓦。

李瑞清以北朝碑版为主,专攻陕西汉中石门诸刻以及云峰山刻石,号称“北李”;曾熙专攻江苏镇江焦山《瘗鹤铭》,号称“南曾”。;李瑞清的这种北魏体楷书,用颤抖的用笔方式来表现迟涩感,突出金??味。虽然看起来有所创新,但是书法用笔的自然度却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书法艺术性的减弱。不过,由于这种用笔方法为好奇尚异之士所喜欢,倒是为李瑞清赚取了不少银子。如果说到其书法的艺术性,还是离不开他的行草书。也许正因为如此,马宗霍也最喜欢李瑞清的仿宋四家书法。

以碑学著称的书家的作品,也不一定全是北碑。即使在清末民初,康有为所说的“碑学笼罩”也是相对的,帖学仍然有其相当强的生命力。;李瑞清行草手札;;(一)对王羲之、王献之的继承与误读;沈尹默《正可但知七言联》;沈尹默行书《欧阳修诗话单片》;沈尹默《自作诗九首致汪辟疆》;在20世纪书法中,有许多人就在坚持学习碑派所反对的帖学。成都著名书家赵熙,不管碑学浪潮如何而坚持学帖,徐无闻先生曾赞其“豪杰挺然风气外”,其实这种在“风气外”的人还很多。

;赵熙行书札;2、兰亭论辩

1965年,郭沫若在《文物》杂志发表《从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提出对于王羲之《兰亭序》真伪的质疑。之后,南京帖派书家高二适以“兰亭真伪驳议”为题与郭沫若展开讨论。其后数年,围绕《兰亭序》真伪问题,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兰亭论辩”。

“兰亭论辩”的根源可以上溯至乾嘉间阮元的“北法为骨”说,以及何绍基的“八分意矩”说、李文田的“二爨笔意”说、康有为的“取资汉魏”说等。而否定《兰亭序》的目的在于推翻帖学经典,倡碑抛帖。;《王兴之夫妇墓志》;从阮元开始,对《兰亭序》的否定只是委婉地说它的不好之处;到何绍基的时候,就发展到一种质疑,提出“兰亭应具八分气度”,也就是说如果有《兰亭序》,就应当有隶书意味。其后李文田,赵之谦则对《兰亭序》提出否定。;从19世纪阮元提出疑问到1965年郭沫若提出《兰亭序》为假,在这一百六十多年中,许多领域都出现了反对经典的思潮。比如在绘画里面对经典“四王”的怀疑,从认为“四王”没有表现力到最后否定“四王”,再到“文革”时期“四王”就更没有地位了。在文学和其他领域同样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这种思潮对于20世纪书法有很大的影响。当时在郭沫若提出《兰亭序》为假的时候,就有很多的反对意见,这样的争辩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末。现在对于《兰亭序》真伪的问题几乎不再讨论。;郭沫若行书《江汉丘陵七言联》;郭沫若《赠吉英女士嵌名联》;郭沫若《读史偶成》;从韩愈的“義之俗书逞姿媚”到金农的“华山片石是吾师”,都可以说是对于被奉为“书圣”的王羲之的怀疑;而到阮元“南帖北碑论”则将王羲之独占的书法世界一分为二;包世臣更是推波助澜,推举碑学,否定王羲之作品,大有压倒帖学之势;翁方纲、何绍基将唐碑的地位加以突出,以唐代书家与二王并列;李文田出而否定传本《兰亭序》为王羲之书法风格;赵之谦附会李说,从而开始了书法界关于

文档评论(0)

kd8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kd8w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