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清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pdfVIP

河南省开封市清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南省开封市开封清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期中语文

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519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小题,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陶渊明的田园诗,或者说陶诗中的田园境界,有乐境与哀境之分。乐境是表现田园之美,

哀境则是写躬耕之艰辛以及饥寒之困迫。在归隐之初,由于长期困惑的仕与隐的矛盾得以解决,

陶渊明的内心是比较愉悦的。在经过了初期的和谐与愉悦之后,陶渊明遭遇了实际的生活困难。

他的田园境界,逐渐从乐境转为哀境。陶渊明的思想,比如他的固穷守节的伦理观,还有形影

神的思想,虽然在早年就已经有所萌芽,但真正成熟并且明确,正是在归隐之后。陶渊明田园

诗的最大特点,就是写躬耕生活。

田园美与田园生活,在人类发展历史中有特殊的意义,代表我们常说的农业文明。从原始

的采集、狩猎生活,到形成农业文明,其实是人类摆脱纯粹的自然、浑噩走向主动创造文明的

重要一步。所以,农业社会创造的文明,比狩猎社会要丰富得多。陶渊明的诗中虽然没有展示

这些意义,但作为古代诗歌对田园生活之美最出色的表现,陶诗其实拥有深厚的人类文明背景。

同时,作为个体生活的体验,陶诗的田园境界之所以如此地吸引后世的我们,还在于它表达了

普遍的人性。

田园生活中的审美,是经过提升之后造成的。实际的田园耕作,对人的生理也是考验。陶

渊明的田园诗之所以不同于后世许多文人的田园作品,就在于诗人在表达醉心于田园的宁静、

自由的同时,也客观地写出了耕种的劳苦,甚至是生理上的痛苦感觉,正如“种豆南山下”一

诗所描写的情景。今天我们欣赏陶渊明的田园诗,真正使我们被打动的亦是他融入田园诗作的

感情,而非美化的田园。这一点也许是陶渊明与后来的王维、孟浩然等田园诗名家最大不同之

处。

以陶渊明的创作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典型田园诗,其内容虽以田园风景、农民及农村生活为

主,但其书写者都是士大夫,属于古代士大夫的一种文学审美结果。中国古代田园诗是与士大

夫精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是古代士大夫对中国古老田园文化与文学传统的新创造。

(摘编自钱志熙《陶渊明的田园诗艺术》)

材料二: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出自陶渊明的《自祭文》,意译“勤靡余劳”是一辈子勤勤恳恳,

不遗余力。“心有常闲”却与“勤靡余劳”相对,意思是心灵保持悠闲。

中国传统文化最高的境界当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我们在解读《周易》的“自强

不息”“厚德载物”时,都往往容易忽视的前面六个字“天行健”“地势坤”。“自强不息”与

“厚德载物”是有根本、有依据的,它的根本和依据是天、地、自然,“天人合一”的“天”

也代指自然,是应该敬畏和效仿的最高存在,与人的精神是合一的。在陶渊明,这个合一的境

界就是“乐天委分,以至百年”,修身俟命,委运乘化,顺应自然以至于“托体同山阿”。

有了以上对陶渊明精神的理解,我们再来读他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会发现

它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义的个性化传达。

正是有了“心有常闲”这样一种心境,陶渊明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发现美,感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情景交融的意境,体会“天人合一”

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人生的各种烦恼、矛盾便像“厚德载物”一样容纳在他的胸怀之中,

整个身心处在自由、自然、和谐之中。这种境界的获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艰难的自强

不息和勤靡余劳的努力。此一底色在他这首最飘逸的诗里也隐约存在。这就是“结庐在人境”

的“结”。什么是“结”?“结”就像蜘蛛织网一样,非常辛勤地去劳动。陶渊明建造的房屋

不单单是一个房屋,在“结”的同时,他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理想憧憬。这里的“结”实际

上就是“勤靡余劳”、自强不息在诗中留下的一个动作性符号。它是这首诗能够进入情景交融、

天人合一境界的一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诗境会像飘浮在天上的气球,失去了拿在手里的线

绳,会破裂的。另外,要注意陶诗当中有烟火气息,那便是“人境”,“人境”这两个字也非常

重要,他“结庐”为什么要结在“人境”,这也是“勤靡余劳”的底色。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理

想的境界不在天上,不在未来,就在人间,就在当下,最幸福的生活就是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