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弘哥说国医
零基础零费用学伤寒
让中医走进千家万户
内部资料禁止外传
弘哥说国医
抖音号:yyh841018
目录
第一课袁老师经验统方 1
第二课(1-3讲) 6
第三课(4-6讲) 9
第四课(7-10讲) 15
第五课(11-13讲) 21
第六课(14讲) 25
第七课(15讲) 29
第八课(16讲) 33
第九课(17讲) 39
第十课(18讲) 43
第十一课(19讲) 47
第十二课(20讲) 51
第十三课(21讲) 55
第十四课(22讲) 59
第十五课(23-24讲) 65
第十六课(25-27讲) 78
第十七课(28讲) 87
第十八课(29-30讲) 95
第十九课(31-32讲) 99
第二十课(33-34讲) 116
第二十一课(35讲) 143
第二十二课(36讲) 152
第二十三课总结 172
附:用排除法诊断半表半里证—马家驹 196
序
胡希恕先生,辽宁沈阳人,生于1898年,逝于1984年,享年86岁,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伤寒大家。先生中医启蒙于中学时代,跟随当地中医名家王祥徵先生研习伤寒大论,并深得其真传。中年时代,因战乱迁至北京,始悬壶行医。解放初期与陈慎吾、谢海洲等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讲习班,传播中医学术,自编教材,系统讲授《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内经》《温病》等中医经典,为中医薪火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祖国医学迎来春天。胡希恕先生因教育成绩斐然,于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授,与当时任应秋、刘渡舟、陈慎悟等中医名家同台授课,因理论观点新颖,临床贴近实战,颇受学子拥护爱戴。
先生医术高超,堪称近世经方大家。临床以善用经方著称,多以其医技折服当时众名家高手。经方大家刘渡舟评价:“每当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之际,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先生之学也。”
先生一生始终理会《伤寒论》,对仲景先生学说深有洞见。创造性提出了《伤寒论》六经不同于《内经》经络,而是来自八纲的理念,指出“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质,是在患病机体一般规律反应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一般疾病的通治方法。”进而提出“辩方证是六经八纲辩证的继续,
亦即辨证的尖端”。其理论犹如一道阳光,拨开了《伤寒论》六经千年迷雾,为广大中医学子指明了经方大道,于仲景先生医学传承居功至伟!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现今胡希恕经方医学已经成为经方界的一面旗帜,在冯世纶教授的引领下,在诸中医同道的努力下,胡希恕经方医学思想已广播海内外,施惠万民,倘先生地下有知,可含笑九泉矣。
本学习材料是依据袁老师的讲课音视频整理而成。袁老师讲课风格独特,最大的亮点是以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讲课,让人能轻松理解和领会。
因时间紧迫,在整理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差错,后续还将反复修改,大家学习时以袁老师讲课的音频、视频为准!
—1—
第一课袁先生经验方
本节课将为大家讲解两个重点内容。首先,介绍《伤寒论》中的《六经学说》的用途和内容,以及胡希恕胡老讲解的《伤寒论》与其他大师的不同点,同时探讨《伤寒论》近年来流行的原因。其次,分享我在近20年工作中总结的一些常见疾病和多发病的治疗方法。
《六经学说》包括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阴病,这代表了六种不同性质的疾病。世界上的任何疾病都无法超出六经的范围,可能还会出现合病、并病的情况。
那么,《伤寒论》是否强大呢?相信大家心中已有答案。如今,许多大师都在研究《伤寒论》。他们的版本与胡希恕先生的学术有何不同呢?
胡老明确提出六经源自八纲的理论。《人民日报》上也有相关文章,大家可以查阅。八纲指的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实际上,多数医生都在使用八纲辨证,也有使用三焦辨证的。但胡老认为仲景先生的六经是独立的医学体系,与其他医学体系关联不大。很多大师以内经十二经络解释伤寒,总感觉有些牵强。例如,从太阳传到阳明,再传到厥阴,然后再传回太阳,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后续会为大家深入讲解。
大家可能会好奇,《伤寒论》为何近年来如此火爆?以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自宋代以来,《伤寒论》一直不太受欢迎,因为医者在学习时难以理解,而且存在误解,认为《伤寒论》只适用于治疗外感病,对于重病和疑难杂症则无能为力。
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当时温病非常流行。这是因为那个时期的自然环境温度比现在低4-6℃,食物供应也不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