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docx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课标解读

课标重点在于处理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应强调人地和谐观念的培养与落实。这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和说明,掌握自然资源的基本内涵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课标还强调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学习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等特征,从而学会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同时还需要关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未来的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目标

1.阅读材料,说出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属性,辩证认识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说明景德镇发展的区位条件,认识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借助案例,分析自然资源枯竭的原因,简述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4.搜集资料,了解自然资源的创新利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观。(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展示图片:我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对南海西北陆坡沉船开展水下考古调查。介绍其中大多瓷器来自“瓷都”景德镇。

【学生活动】

学生从情境中感受“瓷都”景德镇的辉煌历史。

【设计意图】

将深海探索与景德镇瓷器的发现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对景德镇瓷器的兴趣。

二、寻瓷器之源:高岭土资源概况

【教师活动】

播放景德镇陶瓷视频,展示材料一。

材料一:景德镇陶瓷,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称。景德镇生产瓷器用的瓷土,又称“高岭土”。高岭土呈白色,其矿物组成除高岭石外,还含有石英和云母。高岭土具有洁白细腻、含杂质少、耐火强、可塑性强等特征。

思考1:阅读教材第3页,说明高岭土属于哪一类型的自然资源?

思考2:高岭土的开发带来了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阅读教材与材料,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思考并回答问题1:高岭土按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划分,属于矿产资源;按自然资源的用途划分,属于工业资源;按自然资源的增殖性能划分,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问题2:高岭土的开发对区域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在经济层面,促进了当地制瓷产业的发展;在社会层面,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在生态层面,产生大气污染,破坏土地和植被,加剧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视频直观感受景德镇陶瓷的特点,理解高岭土资源对于制瓷业的重要性。通过自主学习,加强学生对自然资源概况的理解,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层面辩证看待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从中产生思维冲突,自然资源在促进区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隐患,以此为景德镇的衰落埋下伏笔。

三、赞瓷器之盛:景德镇发展的区位条件

【教师活动】

总结学生对问题1和问题2的回答。

过渡承转:岁月流转,瓷器之盛如约而至。景德镇依托优质的高岭土资源,千百年来能工巧匠造就了享誉世界的“瓷都”。

展示材料二,介绍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

汉代:景德镇出现制瓷。

五代:大量烧造优质白瓷。

宋代:景德镇瓷器名扬四海。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象征。

明清:景德镇的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思考3:景德镇自宋代以来发展成为我国“瓷都”的优势条件?

引导学生将结论用框架图的形式呈现。

【学生活动】

结合材料得出结论:景德镇自宋代以来发展成为我国“瓷都”,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一、地理位置优越。二、原料丰富且品质优良。三、植被茂密,燃料充足。四、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可供淘洗瓷土。

人文条件包括:一、水运交通便利。二、商业贸易繁荣,市场需求量大。三、瓷器制作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四、政府大力支持。

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景德镇发展的区位条件框架图,认识自然环境及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文化自信。学生读图分析景德镇发展的区位条件,认识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四、惋瓷器之衰:景德镇瓷土资源枯竭的原因

【教师活动】

过渡承转:景德镇的繁荣虽盛极一时,但终难逃衰落的命运。

介绍景德镇衰落过程及表现,展示材料三和材料四。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瓷业规模不断萎缩,瓷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1年的20.4%下降到2000年的2.6%。20世纪末,景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