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石钟山记;;作者名片;幼年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亲程氏也曾“亲授其书”。嘉祐二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他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可以说是仕途偃蹇,但在文学方面苏轼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有《东坡全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见微知著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赏析:《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看淡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寄予了作者清正坦荡的风骨。;背景链接;文学常识;知识梳理;知识梳理;;;;;;;;5.文言句式
(1)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
(2)此世所以不传也(判断句)
(3)得双石于潭上(介词结构后置)
(4)而大声发于水上(介词结构后置)
(5)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6)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7)余是以记之(宾语前置)
(8)今以钟磬置水中(省略句)
(9)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省略句);6.名句积累
(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来表示自己在实践中穷究事理,驳斥旧说。?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的句子是“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4)在《石钟山记》中,作者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的感慨的句子是“古之人不余欺也”。?;初读课文·明大意;(①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②函胡:同“含糊”;③清越:清脆悠扬;
④桴(fú):鼓槌;⑤腾:传播;⑥韵:声音;
⑦铿(kēnɡ)然:形容敲击金石发出的响亮的声音。)?;2.阅读课文第2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①适:往,到;②赴:赴任、就职;
③硿(kōnɡ)硿焉:硿硿地响;
④森然:阴森的样子;
⑤栖鹘(hú):宿巢的隼;
⑥磔(zhé)磔:鸟鸣声。)?;(①心动:内心惊恐;
②噌吰(chēnɡhónɡ):形容钟鼓的声音;
③罅(xià):裂缝;④涵澹澎湃:(波浪)激荡冲击;
⑤中流:江河水流中央;⑥空中:中间是空的;
⑦窾坎(kuǎnkǎn):击物声;
⑧镗鞳(tānɡtà):钟鼓声。)?;(①识:知道;②无射(yì):钟名;
③歌钟:古乐器;④欺:欺骗。)?;3.阅读课文第3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文脉预览;主旨探微;精读课文·细揣摩;参考答案:;2.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第1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第2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第3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3.第3段的哪句话表达了本文的中心思想?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的得名由来?(用原文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第一问: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第二问: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任务二赏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1.《石钟山记》中,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与议论的关系的?
参考答案:《石钟山记》不像一般游记,不重山川景物的描写,而重因事说理,通过具体记游来阐发道理。关于石钟山的命名,无论是北魏郦道元的“水搏论”,还是唐代李渤的“扣石论”,苏轼都持怀疑的态度,并提出了怀疑的依据。而且带着疑问,在送子赴任途经石钟山时,亲临绝壁实地考察,他不拘成说,不畏险阻,泛舟绝壁之下,目睹了石钟山阴森恐怖、惊心动魄的夜景,亲耳聆听了江水冲击石洞岩缝而发出的像钟一样的响;声,从而弄清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心中的疑团涣然冰释。于是欣然命笔,用一个反问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来阐发要注重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臆断这一见解,给读者以丰富的教益和哲理的启迪,可谓水到渠成。由此看来,苏轼是有疑而来,释疑而返。;2.本文的写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