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第一节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一)定义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是指一组发生、发展和防治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具有躯体病理改变或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或临床综合症。病由心生第30页,共4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情绪与内科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受植物神经支配的系统与器官,都容易发生心身疾病“白大衣综合征”现象:在医院里测量病人的血压往往要比在家里测得的数值高。第31页,共4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国外调查发现人群心身疾病的患病率为10%—60%;国内医学心理学专家对大型综合性医院门诊病人1108例的调查表明,368人为心身疾病(32.2%),心身疾病在各科病人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内分泌科75.4%,心血管专科60.3%,呼吸科55.6%,普通内科30.8%,皮肤科26.6%。第32页,共4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特点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反应有关。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第33页,共4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经典心身疾病
美国科学家亚历山大1950年创建了美国心身医学学会,他最早提出的七种经典心身疾病,被称为“神圣七病”。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第34页,共4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二节常见的内科心身疾病(记忆)(一)心血管疾病1、常见类型: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不齐等疾病;第35页,共4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关于康复心理学第八章应激与心身疾病**第1页,共4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一部分
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Stress第2页,共4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一节应激相关障碍的心理康复一、心理应激的概念1、应激(stress):(1)指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1936年,Selye.H(2)作用于某一物体并会导致它产生张力或出现状态改变的力量。第3页,共4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stress)个体所感受到的来自周围的压力。第4页,共4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5页,共4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应激的心理反应(一)情绪性应激反应(二)认知性应激反应(三)行为性应激反应焦虑、恐惧、抑郁、愤怒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意识障碍注意力受损记忆思维想像力减退第6页,共4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4、应激相关障碍概念应激相关障碍(stress-relateddisorder)指一组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所导致的精神障碍。共同特点1)精神症状与心理应激因素之间存在一定因果关系;2)个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水平、生活态度与信念等因素对疾病发生具有一定的影响;3)严重程度达不到焦虑障碍和抑郁症的标准。第7页,共4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重大应激的临床表现和特征(一)应激相关障碍分类(重点记忆)1、急性应激障碍2、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3、适应障碍第8页,共4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急性应激障碍案例男性,20岁,大学一年级,与坠楼者同班,班干部,事件发生后参与辨认死者身份。来自于城市家庭,家庭四位成员,有父母和一个弟弟。在跳楼事件发生后感觉心理压力比较大,情绪不稳定,死者坠地后的情景场面经常不由自主地闯入脑海,一些念头也经常在脑子中出现,如:我不会象他那样,我要对父母负责等。这些情景和念头有时挥之不去,驱之不尽,非常痛苦。晚上失眠,白天上课注意力不能象过去一样集中,莫名其妙地心烦。学习也没有了兴趣,对自己不满意。每次去上课路过事件发生地点时,心情非常地不舒服、心烦加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