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最后一课》汉译及其社会背景.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最后一课》汉译及其社会背景

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接受,总有其特定的社会土壤和

话语空间。而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借助翻译,在接受国成功

地实现其生命的延续,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获得本土化再造,

也总是反映着接受国独特历史条件,有接受国本土社会情感

的运作参与其间。因此,追溯一部异国作品在中国的命运,

就其与一个时代的精神生活的联系加以考察,可以更好的认

识它以及对它接受的历史,也更好地认识承载了这历史的我

们自己。

十九世纪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1912年

被译入中国①,从上一世纪二十年代开始,长期入选我国中

学语文教材,超越了时间和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是在中国

最有普遍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著之一。尽管在它之后,都

德的其他作品也陆续译入,为数不能算很少②;但是关于都

德,中国人记忆最深的,永远是普法战争,是《最后一课》。

可以说,在汉语言说都德的语汇中,最具表现力的就是《最

后一课》,她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

的符码编入了近代中国人百年的经验史和情感史。法国人眼

中或许更是擅写南方风情的温婉的都德,在中国语境中被爱

国主义作家置换。尽管学者文人曾在以哀逝情怀叙写湘西风

土的沈从文身上体认了都德的韵致,显示了他们对这位诞生

于普罗旺司的法国作家的审美回应,而对于普通的中国受

众,星光下牧羊人的柔情和赛甘先生的山羊遥远而陌生,只

有《最后一课》和都德一起熔铸为爱国主义的代码,成为我

们自己精神财富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对一个作家的接受,

尤其是对一个异域作家的跨文化接受,有时会出现对这一作

家的部分的强调或部分的偏废,它是接受者自主选择的结

果,与接受者所处的历史文化现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法

国文学史家朗松曾言,“每部代表作的历史都浓缩着生产该

作品的民族以及接受这一作品的其他民族的兴趣史和敏感

史”③。因此,还原一个作品的跨文化阅读中所牵涉的历史

语境,考察其最初接受者的阅读敏感,有助于理解这一作品

在相异文化中的机遇,同时也能揭示接受者自我在外来作品

的本土化运作中的意义。

本文从《最后一课》最初的译本着手,结合其他早期出

现的译本,分析这部法国文学名著在中国的特定历史时期、

特殊文化语境中被接受时,中国本土文化的切身经验和民族

情感的积郁怎样制约着译者,并通过译者的个人敏感穿透作

品,奠定了接受之基,使这部作品成为几代中国人在割地赔

款的阴影下,在亡国的现实危机中爱国感情表达的媒介。

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胡适翻译的《最后一课》(原名L

aDernireclasse)是都德作品汉译的第一篇,它最初刊登在

1912年11月5日上海《大共和日报》,译名《割地》④。此

后,同一译本又由留美学生编辑,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留

美学生季报》在1915年春季号仍以《割地》之名重新刊出。

1919年,亚东图书馆为已然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的译者出版

《短篇小说集》,以《最后一课》原题收入该译本。而后,

这一译本又在二十年代初开始,在白话文进入基础教育的背

景下,被收入由中国现代史上最大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

印行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成为都德这部作品在中国流传最

广、影响最大的译本,最有力地参与了汉语语境中都德形象

的构造。与胡译重刊于《留美学生季报》同在1915年,同

样在上海,创刊于1914年6月,以都市市民为读者对象,

以娱乐休闲为旗帜的小说周刊《礼拜六》推出了署名“静英

女士”译的《最后之授课》,是胡适译本之外今天所见最早

的他译;由于《礼拜六》所牵涉的与《留美学生季报》不同

的读者层,这一新译本的出现对于还原《最后一课》在中国

的接受语境别有意义。此外,在上述两个译本出现之间的

1913年,在长沙出版的《湖南教育杂志》刊载了标明“匪石

译”的《最后一课》⑤,尽管经过文本的对比分析发现这个

译本只是对胡适译本的改写,但是这一现象本身,和都德之

同一作品在不到三年时间里一再被选择被发现,都从不同层

面显示着接受者社会集体意识在对异域文学作品移植和化

入过程中的有力运作。

胡适译本初名《割地》,这一译名的选择就已准确无误

地传递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和强烈的情感信息,以一个词语的

选用开启了本土经验、民族情感对都德的再创造。《最后一

课》法文原名LaDerniereClasse,鲜明而贴近故事内容:一个

学童对自己“最后一课”的深切记忆。在翻译时,译者与第

一读者胡适,放弃了直接将其译为《最后一课》这样合情而

又轻松的做法,而选择把这部作品最能激起他回应的故事的

本质直接推向前台

文档评论(0)

叮当的泉水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