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1课时) 练习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docxVIP

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1课时) 练习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3节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1课时)

核心概念聚焦

1.下列实验室器材的自白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

B.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C.载玻片:“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

D.砝码:“我被磨损了”

2.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B.面纱织布C.火药应用 D.瓷器烧制

3.下列描写事物的诗词中,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引自《沁园春?雪》)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引自《无题》)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引自((望庐山瀑布》)

D.白玉为床金做马(引自《红楼梦》)

4.下列是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A.B.C.D.

5.医学研究表明,长期食用“地沟油”可能会引发癌症。以下都是辨别“地沟油”的简易方

法,其中是利用化学性质进行辨别的是(??)

A.看油是否透明??????B.油是否有异味?????

C.听油燃烧时是否有噼啪声?????D.降温,看油是否更易凝固

6.常用的“灭火弹”里装有液态四氯化碳,使用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

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A.气态时密度比空气大B.沸点较低,容易气化C.不支持燃烧D.可燃性

7.下面有关物质属性的应用及新材料的描述,错误的是()

A.飞机外壳使用钛合金--密度小B.炒锅的塑料手柄--导热性好

C.古代的指南针司南--磁性D.用酒精作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凝固点低

核心素养提升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D.物理变化后物质颜色一定不变

9.为解决能源危机,下列新能源的开发过程,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A.将乙醇与汽油混合生产乙醇汽油B.农村用生活垃圾制沼气

C.“地沟油”在硫酸催化下制生物柴油D.利用太阳能电解水制氢气

10.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流程,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A.B.C.D.

11.“碳海绵”是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超轻的固体材料,密度仅0.16mg/cm3,是一种良好的

绝缘材料。下列关于“碳海绵”性质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A.碳海绵能浮在水面上B.碳海绵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C.碳海绵不易导电D.碳海绵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

12.台州某公司通过提取玉米中的某种营养成分,加工成可以承

受110℃高温的“玉米杯”。玉米杯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的产

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既安全又环保。玉米杯加工流程如图

所示。

(1)从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上分析,玉米的果实属于。

(2)如图物质循环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发酵????B.降解???C.加工成型

13.现有一种人工制成的膜,为探究淀粉和碘能否透过该膜,用

铁架台、烧杯、用这种膜做成的袋、细棉线、1%的淀粉溶液、稀碘溶液等用品,设计如

图的实验装置:

(1)碘能使淀粉变蓝,这是碘的????性质。(填“物理”或“化学”)

(2)如果实验结果是袋内外液体均不变蓝,则表明淀粉和碘均

不能透过该膜;如果袋内液体变蓝,袋外液体不变蓝,则

表明????。

(3)由实验可以推测,一个淀粉分子一个碘分子。(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

创新素养应用

14.甲、乙两图是水的两种变化的实验示意图,丙、丁两图为水的微观变化示意图。请结合

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宏观上甲、乙两图所示的两种变化的本质不同是?。??????????

(2)丙、丁两图分别为上述两个实验的微观变化示意图,其中图(填“丙”或“丁”)

可用来表示图乙实验的微观变化。

(3)请结合图丙和图丁,用分子、原子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如有问题,请于后台留言联系上传者解决(加微信wkl436858),如文档无法编辑,课件中音视频无法播放等。如遇课件中视频无法播放,请留言或私信,一定予以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43101132000005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7月27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