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通论》第三章第一节.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汉字的字音第一节汉字字音的历史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汉字的字形所记录的,是汉语的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任何一种文字所记录的都是某种语言的语音和语义),因此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字音和字义。汉语的语音从古到今在不断地演变,因此汉字的字音也有其演变历史。本节主要内容:一、从三个方面看古今字音的变化二、研究古代字音的依据三、汉字字音演变的四个阶段四、历史上的汉字注音方法

3241用现代字音读古代诗歌,有些韵脚读起来已不押韵。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从三个方面看古今字音的变化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古书上的通假字,本来音同或音近才能通假,但是很多通假字到现在已经看不出字音上的联系。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从三个方面看古今字音的变化《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王少,不能蚤起。”蚤,通“早”。《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遭受。《礼记·檀弓下》:“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政,通“征”,指征收赋税。《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左传·成公七年》:“尔以谗慝贪婪事君,而多杀不辜,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罢,通“疲”。《庄子·逍遥遊》:“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通“能”,指才能,能力。

从三个方面看古今字音的变化现代汉字中很多形声字的声旁已失去表音作用。在造字时代,形声字声旁的读音和整个字音是相同的或非常接近的,到了现在,一小部分形声字的声旁还是如此,大部分形声字声旁的读音已与该字的字音相距甚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字音发生了变化。声旁完全表音:塘、糖、搪、溏、螗、瑭声旁近似表音:疤、把、笆、爬、琶声旁不能表音:街、佳、挂、娃、畦据统计,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声旁的读音与整个字音完全相同的,只占形声字的四分之一左右。

从三个方面看古今字音的变化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j见(g)寂(z)q其(k)青(c)x贤(h)醒(s)

研究古代字音的依据韵文最重要的是韵脚。考察某个时期的韵文中韵脚押韵情况,通过系联、分析、比较、归纳,便可以形成若干个韵部。比如:(一)古代韵文0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采采芣苢,薄言有之。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芣苢》中“采”、“有”押韵,应同属一个韵部;《蒹葭》中“采”又跟“已、涘、右、沚”押韵,这样一系联,“采、有、已、涘、右、沚”便同属一个韵部,依此类推,将所有系联出来的字归在一起,便形成一个韵部。诗经·周南·芣苢》《诗经·秦风·蒹葭》02

研究古代字音的依据秦时明月汉时关,平平仄仄仄平平万里长征人未还。仄仄平平仄仄平但使龙城飞将在,仄仄平平平仄仄不教胡马度阴山。平平仄仄仄平平根据诗律,最后一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中“教”的位置上必须是一个平声字,据此可以推断唐代时这个“教”字不是像现在这样读成去声,而是平声。律诗中的每一句在平仄上都有一定的规律。比如王昌龄《出塞》诗:1234

研究古代字音的依据形声字《诗经》中用作韵脚的字是有限的,总共才1870多个,而上古的常用字却有几千个,系联不到的字便没有办法归部,这时候就必须运用形声字。一般来说,同一声旁的字属于同一韵部。比如“殆”字在《诗经》中充当过韵脚,根据归纳,“殆”字归在“之”部。“殆”字从“台”得声,根据“同声必同部”的道理,凡是从“台”得声的字都可以同“殆”字一样归入“之”部。像“胎、怡、笞”等字在《诗经》中没有充当过韵脚,只能根据“同声必同部”来归部。如何判断哪些字是形声字?又如何判断哪些形声字的声旁相同?主要的根据是《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所收9353个字中,形声字有7697个,占收字总数的80%以上。

研究古代字音的依据古书中的注音古书中出现的注音材料,可以作为研究古代字音的依据。《尚书·大传》中“播国率相行事”的“播”字,东汉郑玄注:“播读如藩。”按现在的读音,“播”和“藩”的读音截然不同,一个是bō,一个是fān;但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