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化疗的静脉通路维护与外渗处理.docxVIP

淋巴瘤化疗的静脉通路维护与外渗处理.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淋巴瘤化疗的静脉通路维护与外渗处理

作为一名在肿瘤内科工作十余年的护士,我太清楚淋巴瘤患者化疗时那条“生命通道”的分量了。那些反复进出病房的患者,手臂上深浅不一的静脉炎痕迹,或是胸前埋藏式输液港(PORT)的隐约轮廓,都在无声诉说着静脉通路对他们的意义——这不仅是药物输入的渠道,更是支撑整个化疗疗程的“生命线”。今天,我想以临床一线的视角,聊聊这条“生命线”的维护与危机应对。

一、背景:为什么淋巴瘤患者的静脉通路如此关键?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多数患者需要接受多周期、高强度的化疗,部分还需联合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我接触过的患者中,早期霍奇金淋巴瘤可能需要4-6周期化疗,而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可能需要6-8周期,甚至更长时间的维持治疗。这些化疗药物,像多柔比星、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等,大多是高渗透压、强刺激性或细胞毒性药物,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极大。

记得几年前,有位刚确诊的年轻患者第一次化疗时,坚持用手背的外周静脉穿刺。第一周期结束,她的血管就像“蚯蚓”一样鼓起来,碰都不敢碰;第二周期时,穿刺点周围出现了红肿热痛,医生判断是重度静脉炎,只能暂停化疗。那一刻她急得直哭:“我就想早点好,怎么反而耽误治疗了?”这件事让我深刻意识到:对淋巴瘤患者来说,静脉通路的选择与维护,直接关系到治疗能否顺利进行,甚至影响预后。

更关键的是,一旦发生药物外渗(即药物从血管漏到周围组织),后果可能更严重。我见过外渗后手背皮肤发黑坏死的患者,清创时疼得浑身发抖;也见过外渗范围大的患者,因为组织损伤影响了手部功能,生活都难以自理。这些痛苦,本可以通过规范的通路维护和及时的外渗处理来避免。

二、现状:临床实践中的“喜”与“忧”

这些年,随着静脉治疗规范的普及,临床对淋巴瘤患者静脉通路的管理有了明显进步,但仍存在不少挑战。

“喜”的是:

1.通路选择更科学: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意识到“外周静脉不是万能的”。对于需长期化疗(≥4周期)、使用强刺激性药物(如蒽环类)的患者,中心静脉通路(PICC、PORT)的使用率显著提升。我所在的科室,淋巴瘤患者首次化疗时,中心静脉置管率已从十年前的30%上升到现在的70%以上。

2.维护规范逐步落地:各医院普遍开展了静脉治疗专科培训,PICC换药、冲封管、导管功能评估等操作有了统一标准。比如,现在我们科护士都能熟练掌握“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技术,导管堵塞率比以前降低了40%。

“忧”的是:

1.基层差异仍存在:部分基层医院受设备或观念限制,仍依赖外周静脉输注强刺激性药物,导致静脉炎、外渗事件时有发生。我曾参与过一次基层医院会诊,一位患者因在外周静脉输注多柔比星时外渗,手背皮肤溃烂面积达5cm×5cm,最后不得不转院治疗。

2.患者认知不足:有些患者对中心静脉通路存在顾虑,比如担心PICC“带着管子不方便”,或PORT“手术埋置太麻烦”,宁愿冒险用外周静脉;还有患者出院后忽视维护,比如PICC敷贴卷边了不及时换药,导致导管感染或移位。

3.外渗应对能力参差不齐:外渗的黄金处理时间是发生后30分钟内,但部分医护人员对药物特性不熟悉(比如哪些药物需冷敷,哪些需热敷),或处理流程不熟练,可能延误最佳救治时机。

三、分析:问题背后的“根”在哪里?

要解决现状中的“忧”,得先找到问题的根源。结合临床观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医护层面:知识与技能的“缺口”

药物特性掌握不牢:淋巴瘤化疗方案常涉及多种药物(如CHOP方案包含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不同药物的pH值、渗透压、外渗风险差异大。比如多柔比星pH值2-5,属于强酸性,外渗后易导致组织坏死;长春新碱是植物碱类,外渗后可能引起神经毒性。但部分医护人员对这些细节不熟悉,选择通路时缺乏针对性。

评估能力待提升:静脉通路的选择需要综合评估患者血管条件(如弹性、管径)、治疗周期、药物特性、患者依从性等。我曾遇到一位患者,虽然治疗周期长,但手臂血管非常细(超声显示管径<2mm),本应首选PORT,却被误选了PICC,最终因导管反复堵塞被迫拔管。

应急处理培训不足:外渗处理需要“快、准、稳”,但部分医护人员缺乏系统培训,比如不知道外渗后应先回抽残留药物(而不是直接拔针),或错误使用热敷导致药物扩散(如蒽环类外渗需冷敷)。

(二)患者层面:认知与配合的“鸿沟”

对风险认知不足:很多患者认为“扎针就是小事”,不理解强刺激性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是累积的。我常听到患者说:“我以前打点滴都没事,这次也肯定行。”直到出现静脉炎或外渗,才追悔莫及。

维护依从性差:中心静脉通路需要长期维护(如PICC每周换药、冲管,PORT每月冲管),但部分患者出院后因嫌麻烦或疏忽,未按时返院维护。有位患者带着PICC回家后,连续三周没换药,结果穿刺点感染,导管不得不提前拔除。

文档评论(0)

eurek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