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部分地区高一上学期12月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VIP

贵州省部分地区高一上学期12月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州省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

贵州省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刑赏忠厚之至①论

【宋】苏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②。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③”,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④”夫君子之已乱⑤,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注】①刑赏忠厚之至:刑罚和奖赏要忠厚到极点。②祥刑:同“详刑”,是说慎用刑法。③方命圮族:违抗命令,毁害族类。④祉:福,引申为喜欢。遄:快,迅速。沮:停止。整句意为:君子如果高兴,祸乱就会很快止息;君子如果愤怒,祸乱就会很快止息。⑤已乱:制止祸乱。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何尧之不听A皋陶之B杀人C而从四岳之D用鲧也E然则F圣人之意G盖亦可见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文中是兼词,意为“于之,于此”,这与《劝学》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的“焉”含义用法相同。

B.所以,文中表目的,译为“用来……”。这与《师说》中,“圣人之所以为圣”的“所以”含义用法相同。

C.惟,文中意为“只,只有,只能”,“罪疑惟轻”可译为: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只能从轻处置。这与“惟江上之清风”中的“惟”含义和用法相同。

D.劝,文中指劝勉、鼓励,这与荀子《劝学》一文标题中的“劝”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咏叹先王爱民之深,忧民之切开头,紧扣主旨,接着从“赏善”与“罚不善”两方面说明,总归于“忠厚”二字。

B.苏轼认为赏罚应以忠厚仁爱为出发点,实行赏罚的最终目的在于劝善惩恶,劝善是为了使人善始善终,惩恶是为了使人弃旧图新。

C.作者认为,古代赏赐有功者一定不能用爵禄,处罚有罪者也一定不能用刀锯;加之“善不胜赏”“恶不胜刑”,所以赏罚的根本在于忠厚仁爱之道。

D.文章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2)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14.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而写,主考官欧阳修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说理透彻,对此十分赏识,请指出本文在论证上使用的方法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0.CEG

11.B12.C

13.(1)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而赞美帝尧用刑宽大。

(2)根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忠厚之至啊!

14.①举例论证:作者举尧、舜、禹、汤、文、武、成、康、穆王、吕侯等圣贤明君的例子,体现先王刑赏之道,即源于忠厚。

②引用论证(道理论证):作者引用《传》中“赏疑从与,罚疑从去”来说明解决疑难问题的原则是“广恩”“慎刑”,即体现了“忠厚”之义;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同样是为了说明赏罚要遵循仁慈宽大的原则。

【解析】

【导语】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结合历史评价与个人论述,分析了祭典中忠厚仁爱的重要性。文章通过引用尧、舜、禹等先王的事例,并结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帮手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中小学教学,教案PPT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