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交流平台:知道能借助关键语句或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把握关键语
句的不同位置。
词句段运用:1.能仿照例子,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2.学习“对调”和“移动”
两种修改符号,并尝试运用。
日积月累:朗读、背诵古诗《滁州西涧》。
【教学过程】
单元主题回顾,激趣导入:
同学们,欢迎来到“探秘自然实验室”!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的宝库,藏着许多秘密等
待我们去发现。今天走进第四单元园地
任务一:交流平台·学概明段意
1.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会了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是关键句最大的作用。
上学期我们就接触到了这样的文段:《富饶的西沙群岛》段落,“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
下”直接写出了这一自然段的大意。
2.回忆一下本单元学的《小虾》第三自然段,我们也能直接借助段落开头第一句概
括段意。再看《赵州桥》第三自然段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四自然段,请分别找到
关键句,说说段意。
3.关键句位置大多是在开头第一句,但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花钟》第一自然
段,关键句在第几句话?(第二句)一起读一读这句话。还记得这段话的段意该如何概
括?(删去前面无关的信息,让关键句更加简洁: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
同的。)
小结:关键句可能在一段话的不同位置,但是有时候,我们还要对关键语句进行删
减,才能准确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4.再来重温一下《花钟》第2自然段,它的关键句是哪句话?(第一句),但是我
们不能直接用这个问句来概括段意,而是借助这句话的提示,找到了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的两处答案,再把段意概括为: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
有关。
5.小结:所以,有时候,一段话的大意需要根据关键句的提示进行概括。
6.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借助关键句概括段意的步骤是怎么样的?(个别交流)
7.现在马上来做个练习,找找下面这段话的关键句,并概括段意。
8.老师送你们一首儿歌,一起读一读:
关键语句来概括,两种情况要区分。
直接引用找准确,根据提示巧修改。
语句位置不固定,熟读内容细研究。
任务二:词句段运用·勤观察善思考
1.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是个好习惯。读读下面两段话,想一想这两段话分别
写的是什么内容。(①蜜蜂在狂风中飞行的情形。②相距百米的两个路口的不同现象。)
2.再次默读文段,说说它们的共同点。(结尾都是问句;结构相似:先写自己观察
到的现象,再写由此引发的思考并提出疑问。)两段话分别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又提出
了怎样的思考?和你的小伙伴讨论一下,一起完成下面这个表格。
3.交流,口答完成表格。
4.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观察到一些让你产生疑惑和思考的现象,和你的组员说一说。
(个别发言,教师相机出示图片,引导说话。再出范例文段,学习借鉴。)
5.现在请仿照书本上这两段话,写一写你的观察和思考。(学生当堂书写,个别交
流)
小结:希望同学们能做到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规范表达,这些好习惯会让你们受
益终身。
【第二课时】
过渡:上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学习的重要本领——借助关键句来概括一段话的
大意,还学会了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这节课,我们继续完成新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词句段运用·修改符号我会用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几个修改符号,一起来看看,还能说出它们的用法吗?(个别
说)
2.今天我们要认识两个新的修改符号,先来跟老师一起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师画
符号,生书空)它们的用途是什么呢?(表示对调、表示移动)该怎么使用这两个修改
符号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吗?(生自由说,师相机补充并出示解释,读)
对调符号:表示前后相邻两个词语或短语位置的对调。
移动符号:圆圈内表示想移动的内容,分叉号放在想移动到的位置。
3.下面这段话存在很多需要修改的地方,现在只修改了一部分。看看修改的这四处
分别用了什么修改符号?(个别学生依次说)
4.再读一读这4处修改的地方,看看有什么不理解的?
预设①:增补符号和删除符号的引线为什么这么长,拉到段落旁的空白处?解释:
文字上方没有足够空间,所以做这样的处理。
预设②:删除符号的方向为什么向左?解释:删除符号的引线方向并没有一定之规,
向左向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