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哲理思辨诗鉴赏+课件.pptxVIP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哲理思辨诗鉴赏+课件.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识庐山真面目

——哲理思辨诗;【命题方式】

1、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2、诗名蕴含什么样的理趣。

3、诗句有什么寓意。

4、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抱负。

6、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读史?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坛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米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知识梳理;1、借景说理

此类诗与写景抒情类诗歌不同,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是为了寄寓某种道理或为说理作铺垫的。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借景说理

此类诗与写景抒情类诗歌不同,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是为了寄寓某种道理或为说理作铺垫的。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借景说理

此类诗与写景抒情类诗歌不同,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是为了寄寓某种道理或为说理作铺垫的。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3、即事说理就是借助具体的事情,通过对这些事情的记叙、描述、议论,传达抽象而深刻的道理。

诫子弟

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清朝诗人何绍基在京当官,一天收到来自家乡湖南的书信,说他家人为三尺屋地跟邻居争吵起来,要求他出面帮助打官司,诗人看信后只写了一首诗寄回,家人看了此诗后,就平息了一场风波。;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古歌新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语言风格】

简洁凝练

内蕴深刻

含蓄隽永

化虚为实

化抽象的道理为具体的形象;哲理诗鉴赏小结;放言五首·其一①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②能诈圣,可知宁子③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④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①这是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臧生:臧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但时人谓之圣。③宁子:宁武子,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典型。④燔(fán)柴,语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

尾联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读史?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坛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米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第二问:这首诗作者有感而发,昭示着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书本是前人经验、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

②在读书时必须善于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

②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盲目地照单全收,要避免以假力真,以讹传讹,避免为书所误!

②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精神和理性的态度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智慧,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小结

文档评论(0)

wh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