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敦煌写本《茶酒论》的市井文化叙事特征
一、敦煌写本《茶酒论》的文本概况与发现背景
(一)敦煌文献的发现与《茶酒论》的保存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文献中,《茶酒论》是编号为P.2718、P.2877等卷子的重要写本。据郑炳林(2002)考证,该文本创作于晚唐至五代时期,以拟人化手法展开茶与酒的辩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写本现存约1200字,语言通俗生动,是研究唐代市井文化的重要材料。
(二)《茶酒论》的文本结构与内容特色
文本采用赋体与对话体结合的形式,通过茶、酒、水三者的争辩,揭示社会阶层的矛盾与调和。荣新江(2016)指出,其叙事模式借鉴了佛教变文中“论难”传统,但主题完全世俗化。例如茶自称“百草之首”,酒则强调“通神达圣”,两者的对立隐喻市井生活中的竞争关系。
二、市井文化的定义及其在《茶酒论》中的表现
(一)唐代市井文化的范畴与特征
据《唐六典》记载,长安东西市共有商铺4万余家,形成了成熟的市民社会。市井文化特指市集、酒肆、茶馆等场景中产生的民间文化形态,具有通俗性、娱乐性和商业性特征。李斌城(2003)统计显示,敦煌文书中有47篇涉及市井生活的作品,《茶酒论》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本。
(二)文本中的市井生活场景再现
《茶酒论》通过茶酒之争具体展现了三种市井文化元素:其一,商品经济的竞争意识,如“酒贱茶贵”的价格争议;其二,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如“酒能养贤”的功利观念;其三,饮食文化的仪式化,文中提到“君王饮之,赐卿无畏”的宴饮礼仪,与敦煌壁画《宴饮图》形成互文。
三、叙事结构的市井化特征
(一)拟人化角色的民间叙事传统
茶、酒、水被赋予人格特征,延续了《庄子·逍遥游》中“物论”传统,但更贴近市民审美。高国藩(1991)分析认为,这种“物竞”模式实则是市井商贩争夺客源的隐喻。例如酒自称“五谷之精”,茶则标榜“采摘三春”,均模仿市集叫卖语言。
(二)戏剧冲突的世俗化建构
文本通过三回合辩论制造冲突:首轮较量社会功能,次轮比拼文化象征,末轮由水调和矛盾。项楚(1999)指出,这种“矛盾—调解”结构与敦煌《下女夫词》等婚俗文书相似,反映了市民社会注重实用主义的思维模式。
四、语言风格的通俗性与幽默特质
(一)俚语与俗谚的运用
文本中大量使用民间口语,如“酒能昏人”“茶能醒睡”等对仗句式,符合敦煌变文“韵散结合”的特点。据王昆吾(2003)统计,全文俗语占比达62%,远超同时期文人作品。例如“酒破家财”直接引用市井劝诫格言,具有鲜明的教化功能。
(二)幽默讽刺的表现手法
作者通过夸张对比制造喜剧效果:茶自诩“贡王侯”,酒则揭露“三碗乱性”;水作为调解者戏称“你们两个,何用争功”。王小盾(2010)认为,这种幽默风格与敦煌《燕子赋》《茶赋》同属市民文学的讽刺传统,旨在消解权威话语。
五、社会功能与价值取向的市井投射
(一)市民阶层的价值调和观
结局由水出面平息纷争,提出“共助和谐”的解决方案,体现了市民社会对矛盾的实用主义态度。余欣(2012)对比敦煌社邑文书发现,这种“和合”思想与民间结社的调解机制一脉相承,反映了市井文化对儒家“中庸”理念的世俗化改造。
(二)商业伦理的文化隐喻
文本暗含对商业道德的规训:茶指责酒“败德伤身”,酒反击茶“寒酸寡味”,最终达成“各守本分”的共识。李正宇(2008)考证指出,这与敦煌《市令》中“贾客须依行规”的记载相呼应,揭示了市井文化对行业规范的重视。
结语
敦煌写本《茶酒论》通过拟人化叙事、世俗化冲突与通俗化语言,构建了完整的市井文化表达体系。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形式的创新,更在于真实记录了唐代市民社会的生存智慧与价值取向。作为丝路贸易与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该文本为研究中古时期市井文化提供了独特的叙事样本,其“争辩—调和”模式至今仍对理解民间文化具有启示意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