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和谐社区建设中归属感缺失的问题及对策.pdf

浅谈城市和谐社区建设中归属感缺失的问题及对策.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城市和谐社区建设中归属感缺失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概括了社区归属感的内涵及特征,通过案例分析,得出我国城市

社区归属感现状,在对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就提升社区归属感提出了相应的政

策。

关键词:和谐社区归属感社区建设

Abstract:thispapersummarizestheconnotationandcharacteristicofbelonging

community,throughthecaseanalysis,andconcludesthattheurbancommunity

belongingandcurrentsituationofitscausesonthebasisofanalysis,enhance

communitybelongingputsforwardcorrespondingpolicy.

Keywords:harmoniouscommunitybelongingcommunityconstruction

一、社区归属感的内涵

所谓社区归属感,就是社区成员对本地区有认同、喜爱和依恋的心理感觉。

1955年,美国社会学家希莱里(G.A.Hillery)对以往的94个社区定义进行了比较研

究,发现各种定义中包含的唯一共同的因素是“人”,其中有69个定义认为社区

还应当包括地域、社会交往、共同的纽带这三个因素。乔纳森(ChristienT.Jonassen)

在《社区类型学》一文中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学者同意社区含有以下因素:(l)人

口的集中;(2)地域;(3)劳动分工的互赖体系;(4)具有文化和社会活动的特质;(5)

归属感;(6)自我维持与发展。”这里我们要讨论的社区属于地域上的社区,并且

是处于城市当中的社区。

城市社区是人类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的一种居住形式,它是城市现代化

的过程中人类文化创造和选择的产物。城市社区是指在城市中具体的空间范围

内,由对该地区有一定认同感的居民及其生活环境所组成的区域。在我国一般可

以将城市居住区和街道办事处看作是城市地方社区。笔者认为社区归属感实际上

就是对该社区的一种人性所需的家的归属感觉。只有对一个社区产生一种类似家

的感觉,才是我们谓之的归属感。

二、我国城市社区归属感现状及原因分析

以北京为例,数据、结论引用自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单菁菁所做的一份

调查。

单博士根据卡萨达(Kasarda)、贾诺威茨(Janowitz)和格尔森(Gerson)等人的

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对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入手:“居民是否感觉自己属于这个社

区”;“愿意长久居住并且认同自己是其社区的居民”;“居民是否对社区发生的事

情感兴趣,并认为这些事情同自己息息相关”;“当居民要迁出社区时,是否会对

该社区感到留恋和依依不舍”;“居民是否愿意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

量”。依据上述理论单博士设计了一组问卷,在北京市部分社区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样本493份。

上述研究表明,在“单位制”日趋解体的今天,社区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基本

组织形态已经被我国广大市民所普遍接受。但是,我们看到,实际上在社区关心

程度上及社区喜爱及地域意识上,肯定的比例并不算太高。对社区依恋的比例迟

非肯定态度的有83.2%。

以武汉市为例,数据、结论引用自李洪涛的硕士论文所进行的调查。调查表

如下:

实际上,单博士的调查是在北京部分老区,而且数据没有列明是在哪几个小

区进行的,这份调查的普遍性不算太强。而李洪涛的数据比较能够反映出中国城

市的普遍状况,由于我国城市绝大多数经过了新城再造过程,农村人口城市化过

程中的城市迁居现象的高居不下,现我国城市的大多数社区都比较新,区龄不高,

居民处于一个对本社区认可的阶段中。结合两位调查实践,从理论出发,总结出

社区归属感缺失的原因:

(一)单位制的解体造成从前有单位人本身归属感的下降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居民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单位制,即借助于一系列的

身份制度、户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社会行政化手段从而使社会成员依附于单

位、单位以纵向隶属的方式逐渐依附并最终依附于国家的社会结构。这种小而全

的社会,它对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它充当凝结社会成员的全部

情感和心灵归属的载体。市场经济的到来,单位制逐

文档评论(0)

火龙果的春天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