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荚螟》(教学设计)-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高教版(全一册).docxVIP

《豆荚螟》(教学设计)-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高教版(全一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豆荚螟》(教学设计)-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核心素养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精准描述豆荚螟成虫翅展数据(24-26mm)、幼虫腹足趾钩特征(双序环式)、蛹体羽化孔形态(圆形)等鉴别性形态特征,通过对比表格区分其与棉铃虫幼虫的头部斑纹差异。

绘制豆荚螟生活史循环图,标注世代重叠现象(年发生4-6代)、滞育特性(蛹在土中越冬)及与大豆生育期的物候对应关系(如成虫盛发期与大豆开花期吻合)。

用流程图解析危害链:幼虫蛀荚→破坏输导组织→籽粒空瘪率上升→大豆百粒重下降15-20%,并能通过症状图片判断危害时期(如荚面虫孔判断为蛀入初期)。

建立综合防治技术矩阵表,明确不同防治手段的生态位(如性诱剂适用于成虫监测期,苏云金杆菌需在幼虫3龄前施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田间五点取样法实践,完成豆荚螟幼虫虫口密度调查,计算防治阈值(当百株虫量≥5头时启动防治)。

设计不同防治组合效果对比实验方案,设置对照组(空白)、农业防治组(合理轮作)、生物防治组(释放赤眼蜂2万头/亩)、化学防治组(氯虫苯甲酰胺2000倍液),预期记录虫口减退率数据。

在小组协作中完成大豆田豆荚螟应急预案编制,包含监测预警流程(成虫诱捕器每日记录)、应急药剂清单(标注轮换用药原则)和灾后补救措施(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农药使用与生态安全辩论会,理解化学防治的底线原则(剧毒农药禁用,收获前15天停药),强化绿色防控优先意识。

在模拟植保员职业场景中,培养治早治小的防治理念,通过案例分析(如某农户因延误防治导致损失率达30%),增强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强化

形态识别关键点:成虫前翅具紫褐色纵带(区别于菜蛾的灰白色带),卵壳表面的网状花纹(显微观察要点)。

防治适期把控:利用物候期预测法(大豆结荚初期即成虫产卵高峰期)确定防治最佳窗口期。

生物防治实操:赤眼蜂释放时机(成虫始见期开始,每5天放蜂1次,连续3次)与菌剂喷施技巧(傍晚作业,保证叶片湿润4小时以上)。

难点突破

幼虫鉴别困境:采用三看鉴别法——看头部(豆荚螟具人字形黑纹)、看体线(背线、亚背线清晰)、看腹足(趾钩双序环式排列),配合微视频对比教学。

综合防治决策:构建环境-作物-害虫三维分析模型,例如多雨年份优先生物防治(化学药剂易被冲刷),旱作区侧重农业防治(深耕灭蛹降低基数)。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5分钟)

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组模拟植保站灾情研判会,教师播放某大豆基地虫情监测视频(显示成虫诱捕器单日捕获量达80头/盏),各组需根据《豆荚螟测报调查规范》判断是否进入防治警报期,引出为什么诱捕量突增需立即启动防治?的核心问题。

知识建构(18分钟)

形态认知模块(6分钟)

实施标本探究任务单:通过放大镜观察成虫标本,记录触角类型(丝状)、翅脉特征(前翅R脉分支情况),对比棉铃虫标本完成鉴别表格。

技术融合:利用AR软件扫描虫卵标本,三维呈现卵壳微观结构(提升空间认知)。

危害机理探究(6分钟)

实验演示:解剖受害豆荚,观察幼虫取食路径与籽粒损伤程度,结合植物生理学知识分析为何蛀荚导致减产比食叶更严重?

数据可视化:用柱状图展示不同危害程度下大豆产量损失率(无危害对照区亩产250kg,重度危害区仅120kg)。

防治技术实践(6分钟)

虚拟仿真操作:在VR环境中练习黑光灯安装(高度1.5-2米,间距30米)、药剂稀释计算(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每亩用量10ml,需加水多少升?)。

决策训练:给出不同场景卡片(如某合作社种植500亩抗虫品种大豆,现处于盛花期,田间查见卵量5粒/百株),小组讨论防治方案并说明依据。

技能实训(12分钟)

田间实战演练:1.虫情调查:学生分组在校园实训田采用对角线取样法,调查10株大豆的卵、幼虫数量,计算百株虫量并填写《植保调查记录表》。2.防治操作:根据调查结果,模拟实施生物防治(喷施10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50克/亩),练习背负式喷雾器之字形行走喷药技术,要求雾滴均匀覆盖中下部豆荚。

总结提升(5分钟)

1.思维导图构建:师生共同绘制知识图谱,重点标注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危害诊断→防治决策的逻辑链条。2.分层作业设计:

基础层:绘制豆荚螟生活史图表,标注关键时间节点(如卵期3-5天)。

进阶层:撰写《家庭农场豆荚螟绿色防控方案》,要求包含3种以上非化学防治措施。

创新层:调研当地主要大豆品种的抗虫性表现,形成简要调查报告。

教学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60%)

1.课堂参与:形态鉴别正确率(2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心情不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