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整本书读写教学实践.docx

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整本书读写教学实践.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整本书读写教学实践

摘要:《乡土中国》作为一本学术性论著,阐述了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的结构,旨在提升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论著中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从读写的角度出发,设计生活情境和学习任务,有效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主动力”“创造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地进行整本书阅读,全面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建构整体的读书方法。”“整本书阅读”作为新课标提出的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整体阅读方法,展开深度读写思维,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部学术论著,涉及家族、礼治、血缘、地缘等多个话题,重在论述“乡土”社会中国的本土化。学生往往受到学习经验的局限,在阅读时会遇到一些障碍,无法完全理解整本书的主旨内涵。在教学中,教师不妨联系学生的生活,用形象化的事例剖析抽象的概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作品的主旨内涵。

一、剖析概念,转读写“知识”为“生产力”

《乡土中国》一书共14个章节,注重论述逻辑。整本书主要从中国社会“结构特征”“家庭文化”“社会秩序”“权利关系”四方面论述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分析概念、理清关系应是学习这部著作的关键。有效地联系生活可以帮助学生读懂并理解相关的概念,全面建构学术论著的知识结构,从而有效地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生产力。

首先,联系文本故事,理解核心概念。生活是阅读的起点。《乡土中国》虽是一本学术论著,但是许多理论都根植于实际生活。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不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拉近生活与理论之间的距离,进而理解核心概念。比如,在学习“差序格局”中的关系圈时,学生很难理解其特点。执教时教师可引入《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片段,分析贾府的人脉关系,建构“关系圈”。具体如下:

贾府在鼎盛之时,不仅住下了姑表妹林黛玉,姨表妹薛宝钗,而且还有薛宝琴等人,这些人都被贾母视为亲人。贾府败落时,贾府的亲属团就变成了几个人,真正地体现了“树倒猢狲散”。

从这一故事中,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差序格局”随着实际情况可以发生“可大”“可小”“可伸”“可缩”的变化。

其次,回顾经典故事,理清概念。为了更好地理清《乡土中国》中的核心概念,教师可借助学生熟知的一些经典故事、民间传说、童话寓言等,运用“定义法”“诠释法”进行概念界定,进而对其进行归纳整合。比如,教师可引入“窃负而逃”的历史故事: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通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教师巧妙引导学生联系《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理论进行解释,进而阐释“礼”与“法”的概念。具体为:(1)道德力量的私人性。社会生活中,人往往以私人为中心,“礼”往往维系的是私人关系。(2)道德力量的非强制性。当个人与他人、集体产生矛盾冲突时,人们会依靠法来强制实行。

二、巧设情境支架,转读写“知识”为“主动力”

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有效呈现。教学中教师需要巧设情境,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真阅读”“深学习”悄然发生。

首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读写主动性。“情境”是营造真实的学习场景,以供学习者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真实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回归生活,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学生的生命力和主动性。笔者创设情境具体如下:

要求:联系《乡土中国》一书,运用相关的概念进行劝说。

情境将阅读与生活有效联系起来,唤起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生需要阅读整本书,梳理出相关概念,进而联系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从“差序格局”上分析,血缘和地缘的概念,理解差等的次序关系。可见,概念是认识事物的关键,情境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其次,创设情境任务支架,生成读写问题。语文学习是一种深度的情境化实践活动。在整本书阅读专题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有效的情境支架,设计驱动型学习任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有效的知识转化为无限的学习力。比如,学习《乡土中国》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乡土本色”的内涵,探寻文学之根,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

豆瓣影评推出了“读经典故事,品悟人生”的栏目,《老农民》登上了热搜,许多网友对剧中牛大胆评价不一。现豆瓣影评将以“土地味”为主题,对牛大胆展开评价。请你为其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人物评论。

教师搭建学习支架,进一步细化学习任务,加深学生对“乡土”的理解。具体如下:(1)创作情景剧。新一代农民(牛麦花)与老农民(牛大胆)对土地的态度的对比。(2)绘制“关系图”。围绕“乡土”的概念,建构思维导图。(3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