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八编清代文学(含近代)这一时期,保守的传统诗文主要在北京活动。在上海,则出现了以”鸳鸯蝴蝶派小说”和”黑幕小说”为代表的流派。鸳鸯蝴蝶派以”游戏笔墨,备人消闲”为主要宗旨,大都以爱情婚姻为题材。黑幕小说的宗旨是所谓揭露社会的黑暗,实际是不加批判地记录各种犯罪作恶的材料,是”谴责小说”的堕落。第八编清代文学(含近代)近代文学(晚清文学)的发展,除了明显地表现出文学的政治性和战斗性大大加强,文学反映现实的领域空前扩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艺术传统得到继承和发展等特点外,还表现出明显的过渡状态,为从旧文学逐渐发展到”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准备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姚鼐进一步发展了桐城派的理论,提出义理、考证、辞章三者兼备的观点;以”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区别文章的精粗;还把文章的风格概括为”阳刚”、”阴柔”两大类,认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都是文章所需要的,不能偏废。姚鼐的散文风格简洁清淡,雍容和易,在桐城派诸家中最富情韵。第八编清代文学(含近代)桐城派的旁支阳湖派形成于乾隆后期和嘉庆年间,以阳湖人恽敬和张惠言、李兆洛为代表。他们接受桐城派的主张,致力于唐宋古文,但又主张兼学诸子百家,主张文章要合骈、散两体之长。第八编清代文学(含近代)清代,骈文也很盛行,出现了很多骈文作家。清初有陈维崧、吴绮等。清中叶有袁枚、汪中、胡天游、吴锡麒、洪亮吉、阮元等,成为与桐城派尖锐对立的一个文派。骈文作家以汪中的成就最突出。他的骈文,在清代骈文中格调最高。第八编清代文学(含近代)清代诗话、词话、文论、曲话等理论著作十分丰富,对历代创作作了一定的总结;对格律、语言、章法等的研究著作也很多。此外,文学书籍的整理也取得较大成绩,选本的数量颇为可观,值得重视。第八编清代文学(含近代)第三节清代小说小说发展到清代,不论是短篇、长篇,文言、白话,其成就都超过前代。清代成了古典小说的高峰时期。第八编清代文学(含近代)第八编清代文学(含近代)在中国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要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聊斋志异》题材来源广泛,大都借狐鬼故事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表明作者的爱憎态度。全书以描写爱情婚姻的作品为最多,也有抨击腐朽罪恶的科举制度的,还有揭露现实政治腐败和统治阶级对人民残酷压迫的,歌颂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讽刺生活中丑恶现象的,描写人情风俗、花木鸟兽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把自己在现实生活里所体察到的各种人物个性,以及种种人情世态,巧妙地概括在神鬼怪异身上,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生动的艺术形象。《聊斋志异》的故事,大都情节曲折,想象丰富,文势起伏,结构严密。作者还将古语典故与口语方言自然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简洁古雅、活泼生动的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风格。此外,一篇的结尾,常有”异史氏曰”一段,是作者对作品意义的评论或补充阐发,颇多深刻的思想。第八编清代文学(含近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艺术上的独创性在于对讽刺艺术的运用已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地,使之上升为一种成熟的讽刺文学。《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深刻性在于以科举制度为中心,把封建末世习以为常的种种不合理乃至罪恶、腐朽现象,加以概括、集中,使之典型化。《儒林外史》的讽刺形式,婉曲诙谐,深刻犀利,表面上是喜剧性的,骨子里却是悲剧性的,起到了”戚而能谐”的作用。在讽刺的具体手法上,收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讽刺效果。《儒林外史》的结构独具特点,全书是由许多分散的人物和自成段落的故事前后衔接而成。其内部的思想逻辑很严密。《儒林外史》奠定了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第八编清代文学(含近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红楼梦》通过贾府由盛至衰过程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充满尖锐矛盾和严重弊端的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十分突出地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说的作者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刻画出一大批代表不同阶级、不同思想、个性鲜明的活灵活现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性格具有多层次。《红楼梦》取材于作者亲睹亲闻、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表现了作者可贵的现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