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建筑结构水平荷载计算过程》3900字.docx

2025《建筑结构水平荷载计算过程》3900字.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筑结构水平荷载计算过程综述

目录

TOC\o1-3\h\u17596建筑结构水平荷载计算过程综述 1

320171.1风荷载计算 1

5631.1.1荷载计算 1

86691.1.2风荷载位移验算 2

187791.1.3内力计算 3

175001.2地震荷载计算 9

123161.1.1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计算过程 9

7781.1.2水平地震及层间剪力计算 9

6091.1.3水平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验算 10

112351.1.4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11

1.1风荷载计算

1.1.1荷载计算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12)8.1,垂直于建筑物表面上的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下式确定,其中w0=0.3kN/m2,地面粗糙度为B类。

为简化计算,通常将外墙面的风荷载以集中力的形式等效加在楼面处。

需要注意的是,底层高度Hi是底层层高与室内外高差之和,μz的计算则是通过GB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表8.1.1进行线性插值计算,hi以及hj则是以每一层楼板处位置作为参照的上下柱高,如图1.1所示。

图1.1上下层柱高示意图

计算如下表所示:

表1.1风荷载的结构荷载计算表格

楼层

Hi(m)

μz

μs

w0

βz

wk

(kN/m2)

hi(m)

hj(m)

B(m)

Wk(kN)

1

4.05

1.00

1.3

0.3

1.00

0.39

4.05

3

7.8

10.72

2

7.05

1.00

1.3

0.3

1.00

0.39

3

3

7.8

9.13

3

10.05

1.00

1.3

0.3

1.00

0.39

3

3

7.8

9.13

4

13.05

1.08

1.3

0.3

1.00

0.42

3

3

7.8

9.83

5

16.05

1.15

1.3

0.3

1.00

0.45

3

3

7.8

10.53

6

19.05

1.21

1.3

0.3

1.00

0.47

3

1.80

7.8

8.80

1.1.2风荷载位移验算

风荷载作用下的框架的层间位移可按如下计算:

各层楼板标高处侧移值是该层以下各层层间侧移之和,顶点的侧移是所有各层层间侧移之和。

表1.2风荷载的位移验算

楼层

Wk(kN)

Vi(kN)

ΣDi(N/mm)

Δui(mm)

ui(mm)

h(mm)

θ=Δui/h

1

10.72

58.14

105816

0.55

0.55

4050

0

2

9.13

47.42

129390

0.37

0.92

3000

0

3

9.13

38.29

129390

0.30

1.22

3000

0

4

9.83

29.16

129390

0.23

1.45

3000

0

5

10.53

19.33

129390

0.15

1.60

3000

0

6

8.80

8.80

129390

0.07

1.67

3000

0

侧移验算由“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可知,对于框架结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为与层高之比的限值为1/550。均小于1/550,满足规范要求。

1.1.3内力计算

框架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采用D值法。计算时首先将框架各楼层的层间总剪力,按各层柱的侧移刚度在该层的总侧移刚度所占的比例分配到各柱。根据求得的各柱层间剪力和修正后的反弯点位置,即可确定柱端弯矩。由接点平衡条件,梁端弯矩之和等于柱端弯矩之和,将节点左右梁端弯矩之和按线刚度分配,可求各梁弯矩,进而求出梁端剪力。故内力计算分为以下四步:第一,求出各柱反弯点高度;第二,求出各柱端弯矩以及剪力;第三,求出梁端弯矩及剪力;第四,求出柱轴力。

求出各柱反弯点高度

影响柱反弯点高度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楼层位置;第二是上下层梁的线刚度比值;第三是上下层柱高,反弯点高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表1.3A柱反弯点高度计算

层数

h(m)

K

y0

y1

y2

y3

y

yh(m)

1

1.05

0.239

0.91

0

-0.05

0

0.86

4.34

2

3

0.142

0.66

0

0

-0.1

0.56

1.68

3

3

0.142

0.40

0

0

0

0.4

1.2

4

3

0.142

0.24

0

0

0

0.24

0.72

5

3

0.142

0.08

0

0

0

0.08

0.24

6

3

0.142

-0.17

0

0

0

-0.17

-0.51

表1.4B柱反弯点高

文档评论(0)

021271230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关注原创力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