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听雨”意象的多维内涵.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诗词中“听雨”意象的多维内涵

意象是指创作主体为表达自己的独特情感和内在心意时将客观物象与所指意义融合在一起的一种艺术形象。即创作者的主观情思与意义所指不是直接在诗中显现的,而是通过借助自然物象间接或委婉地传达出来的。客观来说,意象多为名词。比如“莲花”寓意高洁,“月亮”代表思乡。但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以动词作为意象的情况也很常见。比如,王维在《鸟鸣涧》“月出惊山鸟”中的“惊”字,将视觉(月升)转化为听觉“鸟鸣”。在这里,动词与“寂静的空山”形成话语情论,强化了“有声之静”的禅意氛围。动词作为意象,其本身不仅仅指示出动作,还能将听觉、视觉与其他感官联想统一起来,形成画面或象征意义的多维意象空间。关于“雨”的意象,早在《诗经》中就有“其雨其雨,桌桌出日”的诗句。诗歌将女子的思念之情与久旱盼雨联系在一起,比直接描写更能打动人心。虽然《诗经》中没有明确形成“听雨”这一独立的意象,但通过对雨景的描绘也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与听雨类似的诗性意境与情感体验,为后世的诗词创作提供了许多方法和启示。

一、“听雨”意象的情感内涵

“听雨”意象包含丰富、多样、复杂的情感意绪,它寄托着诗人的个体意识与内在情志,是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形象化展现。在“听雨”意象里,自我、社会与大自然之间的对话徐徐展开,灵魂也在这场对话中被雨声激活,演绎出一场让人怦然心动的情感碰撞。“听雨”被我国古代文人赋予了无尽的诗意。不管是南园风雨还是巴山夜雨,“听雨”成为作者打开自己内心情感的最浪漫的方式之一。

(一)愁苦与哀伤

“雨”能营造出一种惆帐、哀伤的氛围,能激发并强化诗人的羁旅、怀乡及命运不济时的凄凉与愁苦。“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五代词人李璟在《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中,将视觉中的“丁香”与听觉中的“雨”融合起来。雨丝纷扬,使承载愁意的丁香花更显哀怨;绵绵细雨不断飘落、堆积着愁绪,渲染出浓郁的愁苦氛围。“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是唐代词人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中的名句。这点点滴滴的雨声通过“一叶叶”“一声声”重复不断地叩击着主人公的听觉,在衬托出秋夜的空茫、寂寥、惆怅的同时,进一步加重了主人公绵延不绝的愁苦与哀怨之感。与这首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同样是“点点滴滴”的细雨,持续强化着词人在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境遇中所感受到的无法排解的身心之痛与精神之殇。古典诗词善于运用“听雨”意象来抒发和深化主人公的愁苦和哀伤,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冲击和情感上的共鸣。

(二)思念与眷恋

“听雨”的过程常常引发乡愁,引发作者对故人、对亲友的深深思念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中:“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诗人独坐江畔,在雨中倾听自然之声,久远的记忆被冷雨和空斋所触发,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其中也暗含作者对往日团聚时光的留恋。“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在其词作《鸪天·重过间门万事非》中通过“听雨”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痛,回忆起妻子深夜为自己挑灯补衣的温暖场景,更加深了作者对美好过去的眷恋之情。元朝诗人虞集的《听雨》:“屏风围坐鬓,绛蜡摇光照暮酣。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写的是乡愁。诗人尽管在京城生活了多年,经历了世事变迁,但对故乡的怀恋从未改变。是雨声打开了他的记忆,启动了他的乡愁思绪,使其沉陷于对故乡的思恋之中。

(三)寂寥与孤独

雨声尤其是在寂寥的夜晚更能加重羁旅之人的孤独体验。“月华星彩坐来收,岳色江声暗结愁。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杜荀鹤的《旅舍遇雨》写得比较典型。作为一名形单影只的漂泊者,夜深不能寐,独坐孤灯前,命途多外的人生幻灭感便顺着渐沥的夜雨淋上心头,打湿了寂寞的愁绪,也在情感上实现了与读者心灵的同感和共振。杨万里在《不寐听雨》中写道:“雨到中霄寂不鸣,只闻风拂树梢轻。瓦沟收拾残零水,并作檐间一滴声”,“一滴声”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夜晚的清寂和寥落,凸显了诗人的凄凉和孤独。宋代聂胜琼的《鸪天·别情》也是此类写作的名篇佳作。以“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击中了多少孤独者那荒凉已久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情效果。

(四)超脱与旷达

不是所有的诗人在雨中听到的都是落寞与哀怨。面对同一场雨,倾听者不同的心灵处境会激发出不同的情感思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将风雨人生中的自我表现得潇洒自在,从容不迫,彰显出一种不畏坎坷、任其自然的旷达超脱态度。陆游也是个洞明世事的达观者,他在年老体弱、疾病缠身时刻仍然保持对生活的信念与热爱。在《听雨》一诗中有“纱笛差堪乐,且听萧萧暮雨声”的名句,被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