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插秧歌》未必是“一家四口”未必是“勤奋乐观”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插秧歌》的“学习提示”提出,《插秧歌》“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勤奋乐观的精神”。结合文本分析,《插秧歌》所描述的农家未必只有四口人,可能是由多口人构成的一个大家庭;诗歌描述了农耕生活的繁忙和艰辛,生活气息浓郁,但并非有“情趣”;表现了农人的辛劳与勤苦,执着与坚韧,但未必表现了农人的“乐观”精神。
关键词:《插秧歌》;主题思想;“一家四口”;“勤奋乐观”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从题目“插秧歌”可以推知这首诗的内容是描述农事“插秧”的,体裁是“歌”。《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最初的“歌”多是演唱的歌词,大多通俗朴质。
杨万里写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为宗,终则脱却江西诗派和晚唐诗的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人称“诚斋体”。杨万里的《小池》《初入淮河四绝句》《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竹枝词》《悯农》《农家叹》《田家乐》等都是质朴晓畅之作。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两句从字面意思看,直接写了四个人,即田夫、田妇、小儿、大儿。写了四个“动作”,即“抛”“接”“拔”“插”。按照劳作的本来程序,应该是“拔”“抛”“接”“插”。诗歌分开写了四人的动作,其实,这里有“互文”的意味。因为农村插秧的常见情景多半是先集体到育秧的秧田里“拔”秧苗,然后把秧苗挑到田垄上,再把秧苗“抛”在水田里,然后再集体并排着“插”秧。至于“接”这个动作,在实际的劳动中,至少有的地方是省略了的,因为直接把秧苗抛在水田里也不会伤害秧苗。所以,从事这“拔”“抛”“接”“插”的劳动,虽然也可能有分工,但未必完全是各行其“事”的。这四个人的四个“动作”表现了劳动的繁忙、紧张有序,也表现了四个人劳动技能的娴熟。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天插秧,披蓑戴笠,如头戴“兜鍪”身披“铠甲”,笨重,不方便。“雨从头上湿到胛”,雨很大,但是不敢歇息,因为不能耽误农时。还有可能是要栽种的农田面积广大,一天两天也插不完。还有,如果是干田,要趁着下雨有水才能把农田犁开磨平,才能插秧。“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虽是外貌描写,但以“兜鍪”“(铠)甲”比喻“蓑衣”“斗笠”,也是以“作战”比喻“插秧”,隐含表达出劳动的紧张与艰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早起,饿着肚子,就披蓑戴笠,下田插秧。劳动了好半天,叫他们歇一歇,他们依旧“低头折腰”插秧,并不应答。是不是进入了“忘我”的境界呢?应该不是。只是要抓紧时间,赶紧插秧。当然,早早起床,不吃早饭就插秧,而且不停歇,这也体现了农人的“忙”和“累”。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这两句似乎与“插秧”无关。“莳未匝”意为秧苗还没有插满,刚插的秧苗根未扎根,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严防它们来捣蛋。因为小鹅小鸭在刚插了秧的水田里钻来钻去,可能会使秧苗浮起来。这是农人的经验,也表现了耕作的艰辛。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第54页“学习提示”中有这样一段话: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民歌手法”这里主要是“赋比兴”中的“赋”,就是“敷陈”,平铺直叙,直接叙述故事,描述情景。用西方的文学理论来说,就是“再现”。徐中玉先生在《唐宋诗》一书中有如此评价:“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可是,这首诗表现的真的就是“一家四口”吗?从字面上看,只写了四个人,田夫、田妇、大儿、小儿。但是,我们都知道,诗歌很凝练,很简约,常常要“省略”。这里虽然只有四个人出场,但是这一家未必只有四口。再说,“唤渠朝餐歇半霎”,是谁叫他们吃早餐,叫他们歇歇气?是谁在家里做早餐?多半不是外人,自然是“家里人”。那又是谁呢?可能是爷爷奶奶,可能是儿媳妇,可能是女儿,可能是孙子孙女,也可能是大儿小儿之外的“中儿”。比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就写到了“中儿”:“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大体可以肯定,这一家应该不止“四口”,可能是五口、六口、七口,甚至更多。人口越多,越“热闹”,不过负担也会更重,所以,也只有辛勤劳作才能维持生计。
“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单体玻璃化温度.doc VIP
- 二升三年级数学暑假作业完整版25天.pdf VIP
- EKA·天物购物中心综合体招商手册.pptx VIP
- GB_T 18451.1-2022 风力发电机组 设计要求.docx VIP
- Unit 1 Happy Holiday Section B 1a-1d(学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英语(2024)八年级上册.docx VIP
- 高级微生物学(第二版)课件 11--13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微生物与能源、微生物与农业.ppt
- 完整四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投掷单元教学设计.docx VIP
- 开学第一课课件预防基孔肯雅热从你我做起.pptx VIP
- (护理三基试卷答案5.doc VIP
- 李克特LIKERT五分量表法.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