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专项部分古诗文
《春晓》
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2)眠:睡觉。
(3)不觉: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
(4)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
(5)夜来:夜里。
(6)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诗意】
春天的夜晚始终甜甜地睡到天亮,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啁啾。
回想起昨夜似乎下过雨又刮过风,庭院石阶上肯定铺满缤纷的落花。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他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最终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冲突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宦如张九龄等有往来,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簇新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赏析】
孟浩然《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非常美丽。诗人抓住春天
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绽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酷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纳干脆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获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宠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到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到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溢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究竟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早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行恨。但是它终归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消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宠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离离原上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注释】
(1)离离:野草茂密的样子。
(2)原:草原、原野。
(3)岁:一岁,一年。
(4)枯:枯萎、干枯。
(5)荣:茂密。
(6)野火:荒山野岭燃烧起来的火。
(7)尽:完。
(8)生:生长。
【诗意】
长长的原上草哇多么茂密,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池上》。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提倡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加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领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起先“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恳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命名为“白堤”。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