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护理与评估.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体温护理与评估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测量方法与工具

04.

护理干预措施

05.

记录与报告规范

01.

基础概述

03.

异常体温识别

06.

质量改进机制

基础概述

01

A

B

C

D

维持代谢正常

体温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的重要条件,酶促反应速度受体温影响。

体温的生理意义

免疫防御

体温升高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对抗感染和疾病。

保持酶活性

体温稳定对保持酶活性至关重要,影响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

调节生理功能

体温变化影响心率、呼吸、内分泌等生理功能。

腋下体温

36.0℃-37.0℃。

口腔体温

36.3℃-37.2℃。

直肠体温

36.5℃-37.7℃。

耳温、额温

正常体温范围界定

接近口腔温度,但易受环境影响。

环境温度

外界温度高低直接影响体温,特别是寒冷环境和高温环境。

体温波动影响因素

年龄与性别

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差,易波动;女性体温略高于男性。

运动与劳动

运动时肌肉产生热量,体温上升;劳动后体温也会升高。

疾病因素

感染、炎症、肿瘤等疾病可导致体温升高或降低。

01

02

03

04

测量方法与工具

02

常用体温计类型对比

稳定、准确、但易碎,需要测量较长时间。

玻璃体温计

快速、数字显示、有记忆功能,但准确度受电池影响。

测量迅速、操作方便,但准确度易受耳垢、耳道弯曲等因素影响。

非接触式测量、方便、快速,但准确度易受环境温度影响。

耳温枪

电子体温计

额头测温仪

口腔测量

腋下测量

肛门测量

耳温测量

将体温计放置在舌下,紧闭口唇,避免呼吸影响,一般需测量3-5分钟。

将体温计放置于腋窝中央,夹紧手臂,测量时间一般不少于5分钟。

将体温计插入肛门2-3厘米,注意动作轻柔,测量时间一般不少于1分钟。

轻轻拉直耳道,将耳温枪探头放入耳道,按下测量键,等待几秒钟即可。

测量部位操作规范

保持测量环境温度适宜,避免过高或过低温度影响测量结果。

测量环境

按照使用说明正确操作体温计,避免使用方法不当导致误差。

体温计使用方法

01

02

03

04

定期进行校准,确保体温计准确性。

体温计校准

避免在运动、进食、洗澡等情况下测量体温,以减少误差。

体温测量时机

测量误差控制要点

异常体温识别

03

A

B

C

D

低热

体温高于正常范围但低于38℃。

发热分级标准

高热

体温介于39.1℃至41℃之间,属于严重病态,需立刻就医。

中等热

体温介于38.1℃至39℃之间。

超高热

体温超过41℃,可能导致器官损伤或衰竭,需紧急救治。

低体温风险预警

轻度低体温

体温低于正常标准,但高于35℃,可能出现轻微寒战、皮肤湿冷等症状。

体温降至32℃-35℃之间,出现明显寒战、心率加快等表现。

中度低体温

体温低于32℃,出现严重寒战、心率减慢、意识模糊等危险症状。

重度低体温

01

02

03

04

持续上升型

体温在短时间内持续上升,可能预示感染或炎症加剧。

波浪型

体温波动较大,可能反映病情不稳定或药物影响。

稽留型

体温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多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等疾病。

弛张型

体温迅速升高达到高峰后缓慢下降,常见于败血症、重症肺结核等。

体温曲线分析逻辑

护理干预措施

04

调节室内温度,保持通风,减少衣物,避免过度包裹。

环境准备

物理降温后半小时再测量体温,观察体温变化。

体温监测

将冰袋或冰毛巾置于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注意冷敷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冻伤。

冷敷降温

用温水或酒精擦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有助于散热降温。

擦浴降温

物理降温实施步骤

药物选择

根据体温、年龄、药物过敏史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降温药物。

用药方式

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如口服、肛门给药等,确保药物发挥作用。

药物剂量

严格按照医嘱剂量使用,不要随意增减剂量。

密切观察

药物降温后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不良反应,如出汗、恶心、呕吐等。

药物降温应用原则

婴幼儿

老年人

高热惊厥患者

慢性病患者

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差,应适当减少衣物,避免过度包裹,同时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减退,应适当提高室温,注意保暖,避免体温过低。

高热惊厥患者应尽快降温,可采取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慢性病患者应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药物过量引起的体温下降。

特殊人群护理方案

记录与报告规范

05

体温单填写标准

填写体温单时要完整记录体温值、测量时间、测量部位等信息。

完整性

确保测量的体温值准确无误,避免误差。

准确性

按照医院或机构规定的格式和标准填写体温单,确保信息清晰易懂。

规范性

异常值上报流程

复核确认

发现体温异常时,首先要进行复核确认,排除测量误差。

确认体温异常后,要及时报告给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报告医生

在上报

文档评论(0)

zygl132788427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