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 第九章 中国传统教育.pptx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 第九章 中国传统教育.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中国传统教育

本章要点0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202中国传统书院

3第一节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有着发达的教育制度和丰富的教育实践,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深刻而系统的教育思想。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专著,就是产生于中国战国时期的《学记》。

一、教育原则的思想(一)德智统一德与智是人类教育的两项最基本的要求,德与智的统一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原则和理念。·首先,这一原则强调德、智是衡量人才的两条最重要标准,故而要求德育、智育能够同时得到发展。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很少单独论“智”,而总是将它与“德”一起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论语·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性,莫贵于仁,莫急于智。仁以为质,智以行之,两者为本。”

一、教育原则的思想(一)德智统一·其次,德智统一的原则,就是主张德育能够促进智育的发展,智育也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论语·卫灵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春秋繁露·必仁且智》(董仲舒):“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故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人物志·八观》(刘劭):“夫仁者,德之基也;义者,德之节也;礼者,德之文也;信者,德之固也;智者,德之帅也。夫智出于明,明之于人,犹昼之待白日,夜之待烛火,其明益盛者,所见及远。”

一、教育原则的思想(一)德智统一·最后,德智统一的原则,是要求将德智统一到“德育第一”的前提下,而不是智育第一或德智平分秋色。《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曾文正公杂著》卷四《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曾国藩):“为学之术有四,曰义理,曰考据,曰辞章,曰经济。……人之才智上哲少而中下多,有生又不过数十寒暑,势不能求此四术遍观而尽取之,是以君子贵慎其所择,而先其所急。择其切于吾身心不可造次离者,则莫急于义理之学。”

一、教育原则的思想(二)学思结合学思结合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育原则。·最早明确提出学思结合原则的是孔子。《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论语·季氏》:“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一、教育原则的思想(二)学思结合·古代思想家们在论述如何将学思结合起来的问题时,有一个十分一致的观点,就是“存疑”与“解疑”。《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此皆进学之道也。”《经学理窟·学大原下》(张载):“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自出,若安坐则何尝有疑?”《陆九渊集》卷三十五:“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孔门如子贡即无所疑,所以不至于道。”《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一、教育原则的思想(三)知行统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显著特点,就是强调教育应该面向现实生活,反对将教育变成脱离生活实践的求知活动,主张教育活动与生活实践统一起来。·第一,生活实践是知识的真正源泉,故而要求知行统一。《读四书大全说》卷一:“格致有行者,如人学弈棋相似,但终日打谱,亦不能尽达杀活之机,必亦与人对弈,而后谱中谱外之理,皆有以悉喻其故。且方其迸著心力去打谱,已早属力行矣。”《习斋记余》卷四:“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作,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

一、教育原则的思想(三)知行统一·第二,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生活实践的“行”不仅是知识、道德的源泉,亦是知识、道德的目的。《论语·子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荀子·儒效》:“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存学编》卷二:“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存学编》卷一:“愚以为从事方脉、药饵、针灸、摩砭,疗疾救世者,所以为医也,读书取以明此也。若读尽医书而鄙视方脉、药饵、针灸、摩砭,妄人也。不惟非岐、黄,并非医也。”

一、教育原则的思想(三)知行

文档评论(0)

xiaob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