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详解).docx

2025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详解).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5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气韵生动”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南朝画家谢赫的著作《古画品录》。谢赫在书中提出了绘画的“六法”,并将气韵生动一法置于首位。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气韵生动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气韵生动中,“气”是关键。“气”最初属于哲学范畴,指元气。元气有阴阳,阴阳二气变化产生天地万物。这种哲学上的元气论转化成美学上的元气论,就产生了气韵生动的美学命题。在美学范畴,“气”又指艺术的元气,是宇宙元气和艺术家元气化合的产物。宇宙元气产生万物,并推动万物变化,从而感发人的精神。与此同时,艺术家自身的元气也在运化,二者互相作用,产生艺术创造活动,艺术作品也就有了生命。如明代徐渭的《墨葡萄图》,泼墨狂扫藤叶,墨迹飞溅如骤雨,笔势癫狂中,可见狂风掠过葡萄架的场景及自身“笔底明珠无处卖”的愤懑,整个画面迸发着自然之力与画家心绪共振的生命激情。

“气韵”的“韵”是从当时的人物品评中引过来的,是就形象所表现的个性、情调而言的。《世说新语》品评人物,“韵”字用得极多。如“天韵”“风气韵度”等,强调人的神韵。转到绘画上,就要求画面超越孤立形象,表现风姿神貌。这种“韵”以“气”为本体和生命,通过笔势连贯、留白等技法,形成“以气贯之”的画面整体性,让观者在“不全之全”中感受到更广阔的生命图景。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中,仅一舟一翁,却通过江面留白传递寒寂之韵。有了“气韵”,艺术就超越了对客观物象的模仿,传达出内在的生命力和精神意蕴,自然就“生动”了。

中国美学发展到“气”这个范畴,就和西方美学区别开了。西方的模仿说着眼于真实地再现具体的物象,而中国美学的元气论则着眼于整个宇宙、历史、人生,要求艺术家不限于单个对象,要胸罗宇宙,思接千古;要求艺术作品的境界是一全幅天地,表现全宇宙的气韵。所以,中国古代画家即使画一块石头、几根竹子都要使其吐纳天地气息。这便使中国艺术比西方艺术更富于哲学意味。

气韵生动这一概念起源于绘画艺术,进而演变为中华古典美学的巅峰追求。它不仅在书法、文学、建筑等多个领域被奉为最高的审美准则,而且其含义与意义始终在不断地丰富。在与当代社会的互动与对接中,气韵生动对全球语境下建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文艺理论和美学话语体系有重要意义。

(取材于叶朗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中国电影起步晚于西方电影,需要遵循全球电影的叙事规则,同时也要展现本民族独特的美学特色,塑造中国电影的“中国性”。对中国电影而言,传统美学所倡导的气韵生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电影作为西方现代文化语境的产物,强调人的主体性。而中国电影气韵生动的审美内涵超出了人本层面,强调人与自然互为主体,从而形成人与自然循环往返、互为应答的效果。中国的水墨动画电影《山水情》中,老琴师弹琴时,飞鸟惊起,水面涟漪,自然因人而苏醒。风雨、鹤鸣触发老琴师创作灵感,琴曲随环境变化调整韵律,人的心境被自然塑造。最后,老琴师离去化作山影,少年琴声与云雾共生,共同构成“人即自然,自然即人”的生命循环。西方电影尚未出现此类审美经验。

气韵生动的内涵还在于,气之流转、生命律动及精神风貌,超越了孤立形象,通过作品的整体性完成。在电影中,关键在于长镜头特殊的使用方法。可以将大、全、远这种长镜头用于关键场景,从而使影片整体上产生气韵生动的效果。大即景大人小,全即全景别,远即远距离,使用这种长镜头,摄影机“飘撇上下四方,一目千里”,以对象的完整性构成画面的整体性。再运用到人物情感激烈、情节矛盾紧张等关键处,因其是观影的核心部分,往往代表了整部电影的审美体验。侯孝贤的《恋恋风尘》中,在阿远与阿云两情相悦时,两人伫立于山脊,下方是云雾缭绕的基隆河,风声掠过草丛。在阿远得知阿云嫁人时,镜头缓缓平移至雨水冲刷的稻田,持续近两分钟。几近静止的画面配以绵延悠长的情感和冲突激烈的事件,产生的气韵弥漫了整部影片。这种长镜头在其他国家电影中也有,但在关键场景如此使用的很少,因此成为中国电影表达古典审美经验的特有的镜头形式。

气韵生动的根源是统乎万物的元气。中国古代文化的元气,以我中有物、物中有我的统合方式,构成了宇宙人生的根底,超越了西方以征服客体彰显主体自我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电影欲产生气韵生动的审美效果,就不能满足于主体生命意识的层面,还要站在“天人合一”的高度,在物我圆融中打成一片。

客观地说,电影艺术传达出气韵生动的效果确实存在难度,但它对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表现本民族的思想观念、标识自身的文化身份以及彰显审美风格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亟待当下中国电影人重视。

(取材于陈林侠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