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碳强度指数与中国低碳进展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的极端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为大家所生疏,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越来越猛烈,低碳未来已经成为社会经济进展的一个重要方向.2025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生效以来,欧洲兴旺国家开头通过强制碳减排措施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掌握在肯定范围内.2025年底,国务院会议确定了将“到2025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5年下降40%-45%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中长期规划[1].2025年12月,国务院正式印发《“”掌握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掌握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目标,并首次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地方,这对推动我国绿色低碳进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2].
我国是一个排放大国,也是进展中国家,地区进展格外不均衡.由
于各地区资源、能源及产业构造差异性极大,衡量各省市的低碳进展不能一刀切.中碳强度指数的概念由上海太比雅环保XX公司首先提出,将全国及各省级行政区〔港澳台地区及西藏除外〕在2025—2025年能源消耗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变化以数字的形式直观表现,以反映对应区域碳排放的现状.中碳强度指数体系推出了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碳排放核算的计算方法,并将我国各地区能源使用与经济进展水平的关系清楚地表现出来,为推动低碳进展提供了简洁、直观的衡量标准.
中碳强度指数的建立
中碳强度指数(SINOcarbonintensityindex ,SCII)以
中国碳强度目标――2025年碳排放强度比2025年下降45%为基准,将某一地区或行业每年的碳排放强度指数化,其中碳排放强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部门或行业内单位GD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中碳强度指数为全国节能减排行业供给了一个以碳排放强度为载体的指数系统,可有效反映时间序列上地区或行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碳强度指数,为产业和能源构造调整和进展供给参考,对地区碳减排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数据来源于2025—2025年全国及各省级行政区(港澳台地区及西藏除外)的相关数据,其中能源消费量数据全部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3]中的国家、地区能源平衡表; GDP数据分
别采集自《中国统计年鉴》[4]和陕西、贵州统计年鉴[5-6].中碳强度指数将随时依据最统计数据进展修订.
中国及各省级行政区的能源平衡表涵盖了我国主要能源种类及使用
量,有一次能源,例如原煤、石油、自然气;也有二次能源,如洗精煤、
焦炭、焦炉煤气、汽油、煤油、柴油等.考虑
到一、二次能源之间的转换及化工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固碳活动,中碳强度指数选取以下类别的能源种类计算其消耗:煤炭类的原煤、洗精煤、其它洗煤、型煤、焦炭、焦炉煤气,以及油气类的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和天然气等.各类能源的消费量数据是以能源平衡表中对应的表观消费量为根底,扣除了作为原料、材料等非
燃烧用途后的消费量.
全国及各地区的GDP数据承受的是以2025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数
据.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
CO2非放因子计算方法参照政府间气候变化特地委员会
(IPCC)公布的《2025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7]中
的计算方法.各类燃料的CO2非放量计算式为
式中:E为CO2排放量,t;i为部门分类;j为能源种类;AC为能源消耗量,t或m3NCV为低位热值,MJ?kg-1;CC为含碳量,t?TJ-1;O为氧化率;44/12为碳转换为CO2的系数.
中碳强度指数的计算
依据全国及各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数据、
家2025年碳强度目标,碳强度指数计算式为
GDP数据,以及国
式中:SCIIk,y为地区k在y年的中碳强度指数,Tcn,2025为2025
年中国碳强度的减排目标值,tCO2?万元-1;CIk,y为地区k在y年的碳强度,tCO2?万元-1;CIcn,2025为2025年中国的碳强度,tCO2?万元-1;n为碳强度的下降百分比.
中国政府打算于2025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
2025年下降40%?45%因此中碳强度指数系统的n取上限45%.全国及各省级行政区2025—2025年中碳强度指数分别如图1、2所示.
图1、2显示,2025—2025年全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