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高考语文 文言实词 复习学案(学生版+解析版).docx

2026高考语文 文言实词 复习学案(学生版+解析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01讲文言实词

目录

TOC\o1-3\h\u

01考情解码·命题预警 2

02体系构建·思维可视 3

03核心突破·靶向攻坚 3

考点一多义实词 5

考点二通假字 6

考点三古今异义 8

考点四偏义复词 9

考点五词类活用 10

04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17

年份

卷别

考查词语

关联教材课文/成语

2024

新课标Ⅰ卷

词类活用:壮

高中:《老子》

偏义复词:亲

高中:《孔雀东南飞》

多义实词:迨

高中:《项脊轩志》

新课标Ⅱ卷

多义实词:燕

成语:新婚燕尔

词类活用:怪

高中:《师说》

通假字词:式

初中:《周亚夫军细柳》

2023

新课标Ⅰ卷

多义实词:围

多义实词:劝

高中:《兼爱》

多义实词:具臣

古今异义:诬说

成语:诬蔑之辞

新课标Ⅱ卷

多义实词:平易

多义实词:片

成语:片甲不留

多义实词:果

初中:《桃花源记》

2022

新课标Ⅰ卷

多义实词:蔽

新课标Ⅱ卷

古今异义词:尊重

考情解码:文言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考查文言实词主要指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特殊文言现象。

命题预警:

①实词采用单独设题考查,或与文化常识一起考查的形式。

②实词考查重点以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为主。

③实词考查高度重视与教材、成语的关联。

文言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对于文言实词的复习,除了平时的积累,加强对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等的识记,还需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常见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主要有:

方法一:语境探义

任何一个词的理解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所以在阅读中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和方法,而且这种推断方法在推断任何词的意思时都要用上。

如: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亡:死亡。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项脊轩志》)

借:借阅。

【答案】1.错2.错

【分析】1.根据语境,句中“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应该是“逃亡”的意思。

根据语境“借书满架”可知,“借”并非“借阅”之“借”,若借一本几本尚可,但“借”满架就不合理了。此“借”当为“积”,是“堆叠”之意。

方法二:字形探义

表意性是汉字的基本特征。汉字初创时期,先人造字侧重于表现字的内容,字形结构与其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形示意,意寓形中,是表意文字的特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深入研究了汉字字形结构的规律,将汉字的造字法归纳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前四种造字方法均或明或暗地反映了汉字的字形与词义的关系。据统计,80%以上的汉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标示词义类属,指示词的本义。汉字这种表意功能,其实给我们阅读文言文,推断实词含义提供了重要依据。

如《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砺”字,“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据上下词义“金”和“利”可知,“砺”解释为“磨刀石”。

方法三:语法探义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解释实词时就可以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分来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如推断“绝”在下面三句话中的意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我们可以运用“结合语法推断”的方法来推断:①句中“绝”字的前面是主语“群响”和一个“毕”字,这里“毕”不可能是谓语而只能是修饰“绝”的状语,否则结合上下文讲不通,由此可推断这个“绝”在句中的语法成分是谓语,是动词,译为“停止”。②句中“绝”字修饰的是宾语“境”,可知“绝”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定语,解释为“与人世隔绝的”。③句中“绝”后面跟的是宾语“江河”,推测可能是动词用作谓语,译为“横渡”。

方法四:结构探义

古人行文,喜欢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如:“怨天尤人”,“天”与“人”相关,“怨”与“尤”也

文档评论(0)

huangyi123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