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B13∕T 5245-2020 高粱主要虫害免施农药防控技术规程.docxVIP

(高清版)DB13∕T 5245-2020 高粱主要虫害免施农药防控技术规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CS65.020.20B22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5245—2020

高粱主要虫害免施农药防控技术规程

2020-09-18发布2020-10-18实施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3/T5245—2020

I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金萍、吕芃、籍贵苏、杜瑞恒、秦启联、卢峰、李瑞军、郑福敏、宋立荣、李洪义。

DB13/T5245—2020

1

高粱主要虫害免施农药防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粱主要虫害免施农药防控技术的总体要求、防控前准备和防控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高粱主要虫害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

GB/T24689.2-2017植物保护机械杀虫灯

NY/T1166-2006生物防治用赤眼蜂

NY/T1611-2017玉米螟测报技术规范

DB13/T1725-2013高粱抗蚜性评级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赤眼蜂

属昆虫纲膜翅目赤眼蜂科的卵寄生性昆虫,本标准所指赤眼蜂种群是可以寄生于玉米螟、棉铃虫和桃蛀螟卵的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等。

3.2

蜂卡

将赤眼蜂产卵寄生后发育到某一阶段的柞蚕卵,用无毒胶粘在A4大小的纸板上,制成卡片,用于田间释放赤眼蜂的一种商业化产品。

4总体要求

4.1主要虫害

河北高粱生产中的主要害虫及其生活习性见附录A。

4.2防控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首选抗(耐)虫品种,协调运用物理、生物防治措施,避免使用化学农药,获得最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DB13/T5245—2020

2

5防控前准备

5.1品种选择

选择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已登记抗蚜品种,优先选择散穗型品种,抗蚜级别鉴定参照DB13/T1725-2013执行。

5.2性诱剂诱芯

整个生长季,按每亩田地准备棉铃虫、玉米螟、桃蛀螟等主要鳞翅目害虫的性诱剂诱芯各36~60个。诱芯有效期为30d,暂时不用时应低温保存。

5.3昆虫诱捕器

每亩准备9~15台昆虫诱捕器,配合性诱剂诱芯使用。

5.4赤眼蜂

每亩准备两张蜂卡,赤眼蜂产品质量应达到NY/T1166-2006所规定的一级成品蜂标准。

5.5杀虫灯

每50亩准备1盏杀虫灯,杀虫灯应符合GB/T24689.2-2017要求。

6防控技术

6.1农业防控

6.1.1深翻

秋收后,秸秆还田粉碎要细,并进行土壤深翻和冬灌,减少越冬虫源。

6.1.2种植抗蚜品种

选择种植抗蚜品种,种子质量需符合GB4404.1规定。

6.2物理防控

6.2.1杀虫灯诱杀

每50亩架设1盏杀虫灯,可同时诱杀玉米螟、棉铃虫等多种鳞翅目害虫。

6.2.2性诱剂诱杀

6.2.2.1诱捕器数目

每亩每种防治害虫安装3~5套诱捕器,根据害虫发生时期和危害程度,可更换诱芯,调整各害虫诱捕器数量。

6.2.2.2诱捕器安装

将诱捕器安装在田间道路边上,远离房屋、树木、公路,且便于观察的地方,诱捕器底端距离地面1.7m~1.8m,相邻诱捕器间隔至少50m。

DB13/T5245—2020

3

6.2.2.3注意事项

定期清理诱捕到的成虫,每隔30d更换一次诱芯。

6.3赤眼蜂生物防控

6.3.1虫情监测

出苗后,即可开始监测害虫发生。每亩每种防控害虫安装1台诱捕器,安装方法同6.2.2.2,同时监测多种害虫时,不同诱捕器间隔100m~150m。每天观察成虫情况,在成虫始盛期释放赤眼蜂,日期确定参照NY/T1611-2017进行。

6.3.2赤眼蜂释放

6.3.2.1释放时间

在害虫成虫始盛期,避开大雨、大风等恶劣天气,选择清晨或傍晚放蜂。

6.3.2.2放蜂量

每亩放蜂量约2万头。

6.3.2.3释放密度

每亩均匀设置2个放蜂点,第一个放蜂点均距离地边15m~20m,各放蜂点间隔30m~40m。

6.3.2.4蜂卡位置

选择植株背阴侧,心叶下第三、第四片叶,卷曲叶片,用牙签将蜂卡别在内侧靠近叶脉部位,避免阳光直射。

6.3.2.5注意事项

若不能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学习资料,专业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