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摘要
摘要
工业控制系统(IndustrialControlSystem,ICS)是涵盖了包括计算、物理环境、
网络环境以及工程师工作站环境等多维的复杂系统,随着工业信息化的快速发
展,ICS愈发趋向开放,以震网病毒(Stuxnet)为首的高级持续性威胁(Advanced
PersistentThreat,APT)攻击已经对全球工业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这类攻击涉及
ICS中的多个系统,针对性强,隐蔽性高,传统的异常检测技术难以及时发现,因
此本文考虑利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来辅助异常检测,从而提高针对APT攻击的检
测能力,主要工作如下:
针对ICS环境下异常检测的问题,对各子系统数据进行预处理以及周期性和
自相似性分析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分自编码器的异常检测模型STF-VAE。首先
利用FFT提取数据的周期性,对数据进行维度转换;其次,利用CNNInception模
块对维度转换后的数据进行深层的特征提取,通过不同支路中不同大小的卷积核
在不同尺度上进行处理然后聚合,同时提取多尺度的特征;最后通过编码压缩以
及LSTM解码重构,得到最终的重构结果以及异常分数,进而进行异常判断。实
验结果表明,综合三个子系统来看,本文模型能够在多系统场景中都有着出色的
性能:在物理子系统中,检测的查全率达到96.81%;在网络子系统中和人员子系
统中F1分数分别达到90.54%和87.82%,验证了本文异常检测模型的可行性。
针对ICS环境中多系统数据源关联的问题,对各子系统内数据以及不同子系
统之间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多源异类信息融合
模块Dual-CFA,通过引入交叉注意力(Cross-Attention)机制,使该模块可以在不
同特征之间共享和整合特征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系统中数据特征之间的关
联性,以提升模型的表征能力。为了能将Dual-CFA模块使用到两个以上的系统数
据中,本文将其扩展为CFF模块来实现多系统环境下的特征融合。实验结果表明
在ICS环境下,相较于直接特征拼接法和投票法,基于CFF模块的方法在F1分数
上表现得更为出色,在平均结果上提升了0.58%以及2.51%,验证了本文融合方
法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由于缺乏多系统关联的数据集,本文还通过使用ICSSIM平台进行
仿真设计与实现,给出了一种构建多源数据集的方法,为研究多源信息融合方法
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关键词:工业控制系统,异常检测,多源信息融合
I
ABSTRACT
ABSTRACT
IndustrialControlSystem(ICS)isamulti-dimensionalcomplexsystemcovering
computing,physicalenvironment,networkenvironment,andengineer’sworkstationen-
vironment,etc.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industrialinformatization,ICStendstobe
moreandmoreopen,andadvancedpersistentthreat(AdvancedPersistentThreat,APT)
attacks,ledbyStuxnetvirus,haveposedaseriousthreattoglobalindustrialsecurity.Per-
sistentThreat(APT)attacks,ledbytheStuxnetvirus,haveposedaseriousthreattoglobal
industrialsecurity.TheseattacksinvolvemultiplesystemsinICS,whicharehighlytar-
getedandhidden,andaredifficulttobedetectedinatimelymannerbytraditionalanomaly
detectiontechniques.Therefore,thisthesisconsiderstheuseofmulti-sour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