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三维设计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地理》课件第四节 综合运用整体性、差异性原理分析特殊地理事象(创新应用).pptx

2025秋《三维设计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地理》课件第四节 综合运用整体性、差异性原理分析特殊地理事象(创新应用).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命题视角(一)解释特殊气候(自然带)的成因

[典题感悟]我国西部山地内某小流域面积23.1平方千米,海拔2960~4800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95毫米,主要集中在7—9月,并随高程增大而增加。流域内景观类型多样,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下图为某小流域景观类型图。据此完成(1)~(2)题。;(1)高寒草甸与高山寒漠分属不同山地自然带,导致两者发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量

C.风速大小 D.太阳辐射量

(2)高寒草甸与高寒灌丛同属一个山地自然带,导致两者发生分异的主导因子是()

A.土壤肥力 B.空气湿度

C.日照长短 D.地表水分;[解析]第(1)题,由图中所示信息可知,高寒草甸与高山寒漠分属于不同的海拔高度,高寒草甸分布的海拔高度较低,高山寒漠带的海拔高,是常年积雪的下限,所以两者发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气温,A正确。第(2)题,从图中直接看到,高寒灌丛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河谷地带地表水分条件好,D正确。

[答案](1)A(2)D;[系统思维]

1.地方性现象及成因

自然带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地方性分布。典型地方性现象及成因如下表所示:

;地形;洋流;洋流;地理位置;2.地方性自然带的判断思路和成因分析

(1)判断思路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地方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

;(2)成因分析

;[针对训练]

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燥红壤是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黄壤多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如图为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黄壤的分布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纬度地带分异

B.干湿度地带分异

C.垂直分异

D.地方性分异

2.燥红壤分布在该岛西南部的主要原因是()

A.地处沿海,地形平坦

B.蒸发旺盛,降水较少

C.终年高温,草原广布

D.流域较小,河流短小

;答案:1.D2.B

解析:第1题,黄壤多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而海南岛位于20°N以南,属于热带地区,图中黄壤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部山地,因地势较高,在热带地区出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从而形成了当地的黄壤,图中黄壤的分布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地方性分异规律。第2题,燥红壤是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燥红壤分布在海南岛西南部。海南岛西南部纬度低,光照强,气温高,蒸发旺盛;海南岛中部多山,西南部为当地盛行风的背风坡,多下沉气流,降水较少,从而形成干热气候,形成热带稀树草原,形成燥红壤。

;某研究团队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发现某一类地区的植被多呈斑块状分布特征。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该地区结皮斑块(由微细菌和苔藓等隐花植物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黏结形成的复合物)产生的径流侵蚀产物、有机质、氮及溶解养分均大量被位于下坡向的灌丛斑块截获。下图为这类地区植被呈斑块状分布的山坡图。据此完成3~5题。

;3.此类地区所处的自然带最可能是()

A.高寒草甸 B.常绿阔叶林

C.温带荒漠 D.热带草原

4.与灌丛斑块周边区域相比,灌丛斑块区()

A.土壤肥沃 B.水源缺乏

C.蒸发较弱 D.地势起伏大

;5.灌丛斑块对当地的生态作用有()

①减轻土地盐碱化②维持生物多样性③杜绝风沙侵袭④减少水土流失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答案:3.C4.A5.D

解析:第3题,此类地区的植被多呈斑块状分布,说明植被少,应该是缺少水分所致,据材料信息可知结皮斑块产生的有机质等物质较少,越往下坡,养分越少,植被越少且以灌丛为主,因此此类地区所处的自然带最可能是温带荒漠。故选C。

;第4题,“产生的径流侵蚀产物、有机质、氮及溶解养分均大量被位于下坡向的灌丛斑块截获”,灌丛斑块以灌丛为主,下面有一年生植物,与灌丛斑块周边区域相比,灌丛斑块区土壤肥沃。故选A。第5题,灌丛斑块以灌丛为主,下面有一年生植物,可以保护坡地,减少地表径流侵蚀,拦截径流和泥沙,维持生物多样性。对减轻土地盐碱化影响不大,不能杜绝风沙侵袭,①③错误。故选D。

?

;命题视角(二)解释生物的多样性

[典题感悟]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略图。据此回答下题。

;与图中同纬度地区相比,说明丁地生物种类丰富的原因。

[解析]本题要抓住两个关键信息:一是明确丁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二是在条件上要与图中同纬度相比。丁地位于长白山区,从气候角度来看,位于迎风坡降水多;从地势角度看,相对高度大,山地垂直自然带多;从人为影响角度看,该地处于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干扰少。上述条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llen7349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副教授持证人

知识共享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11月14日上传了副教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