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疾病的内镜表现.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消化道疾病的内镜表现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01

内镜技术概述

02

食管疾病表现

03

胃部病变诊断

04

肠道疾病观察

05

特殊病例解析

06

诊断优化方向

01

内镜技术概述

消化道内镜发展历程

硬管式内镜,如直肠镜、胃管等,操作困难,诊断准确度低。

早期内镜

如纤维胃镜,可弯曲,但仍需医生手动调节,视野范围有限。

半可曲式内镜

如电子胃镜、结肠镜等,采用电子成像技术,清晰度高,操作简便。

现代电子内镜

常用检查技术分类

染色内镜

超声内镜

放大内镜

其他技术

如染色胃镜、染色肠镜等,通过染色剂对消化道黏膜进行染色,提高病变识别率。

可将消化道黏膜的细微结构放大,有助于发现微小病变。

将超声探头置于内镜前端,可观察消化道管壁及周围组织的结构和病变。

如激光共聚焦内镜、共聚焦内镜等,可实现对消化道黏膜细胞层面的成像。

早期发现病变

通过内镜可观察到消化道黏膜的微小变化,早期发现肿瘤、溃疡等病变。

准确判断病变性质

通过内镜下的病理活检,可确定病变的良恶性、浸润深度等。

指导治疗

内镜可作为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工具,如内镜下切除息肉、止血、放置支架等。

评估治疗效果

内镜可观察治疗后的消化道黏膜恢复情况,评估治疗效果。

内镜诊断核心价值

02

食管疾病表现

反流性食管炎特征

食管黏膜破损

食管下段黏膜出现破损、糜烂或溃疡,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表现。

01

食管狭窄

由于食管黏膜长期受炎症刺激,可导致食管狭窄,表现为吞咽困难、食物反流等症状。

02

食管裂孔疝

部分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可伴有食管裂孔疝,表现为胃内容物通过食管裂孔进入胸腔。

03

Barrett食管鉴别要点

Barrett食管的主要病理变化是食管黏膜上皮的化生,表现为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

食管黏膜上皮化生

在内镜下,Barrett食管的黏膜常呈现橘红色,与周围正常食管黏膜的颜色有明显区别。

食管黏膜橘红色改变

Barrett食管的食管腺体可发生增生和肥大,导致食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

食管腺体增生

食管癌早期征象

食管癌早期,食管黏膜可出现充血、水肿、糜烂或粗糙不平的表现。

食管黏膜改变

食管内隆起性病变

食管运动异常

在食管癌早期,食管内可出现小的隆起性病变,如息肉、乳头状瘤等,这些病变可能是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的表现。

食管癌早期,食管的运动功能可能受到影响,表现为食管蠕动减弱、痉挛或消失,导致食物通过受阻。

03

胃部病变诊断

慢性胃炎分型标准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粗糙或肿胀、糜烂等表现。

01

慢性萎缩性胃炎

内镜下可见黏膜变薄、灰白、血管透见,可伴有肠上皮化生。

02

胃溃疡活动期表现

活动性胃溃疡

内镜下可见溃疡边缘光滑、底部覆以肉芽组织、周围黏膜常有炎症水肿。

01

愈合期胃溃疡

内镜下可见溃疡缩小、边缘上皮再生、底部肉芽组织增生,周围黏膜炎症水肿减轻。

02

瘢痕期胃溃疡

内镜下可见溃疡愈合后形成的瘢痕,瘢痕周围黏膜皱襞集中。

03

胃癌内镜下分期

内镜下可见黏膜隆起、凹陷、糜烂、红斑等,可伴有局部黏膜色泽改变。

早期胃癌

内镜下可见肿瘤向腔内隆起,表面凹凸不平,糜烂、出血,可有深大溃疡。

进展期胃癌

内镜下可见肿瘤侵及周围脏器或转移,如转移到淋巴结、肝脏、腹膜等。

晚期胃癌

04

肠道疾病观察

黏膜水肿、充血,易出血,多发颗粒状隆起或弥漫性糜烂。

溃疡性结肠炎分期特征

初期(黏膜发红期)

黏膜面出现大小不等的溃疡,表面覆盖着白色或黄白色的渗出物,周围黏膜充血水肿。

急性期(溃疡形成期)

溃疡逐渐愈合,形成瘢痕,黏膜萎缩并呈现出纹理增粗、色素沉着等改变。

缓解期(愈合期)

克罗恩病典型改变

纵行溃疡

瘘管形成

鹅卵石征

假息肉形成

肠道黏膜出现纵行溃疡,呈沟状,边缘整齐,底部由肉芽组织构成,周围黏膜常有水肿、鹅卵石样改变。

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形成类似鹅卵石样的隆起,黏膜表面有凹陷或裂隙。

肠道溃疡穿透肠壁,形成瘘管,可致肠腔狭窄、肠梗阻等并发症。

肠道黏膜炎症修复过程中,肉芽组织增生形成息肉样病变,称为假息肉。

结直肠息肉分型

腺瘤性息肉

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等,有癌变倾向,需及时切除。

增生性息肉

又称化生性息肉,常发生于直肠,多数40岁以后发病,一般无癌变倾向。

炎性息肉

又称假性息肉,是由于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

错构瘤性息肉

包括幼年性息肉及Peutz-Jeghers息肉等,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幼年性息肉多见于2-10岁,Peutz-Jeghers息肉多见于青少年,癌变倾向较低。

05

特殊病例解析

消化道出血定位技巧

血管造影技术

局部喷洒药物

出血点标记

活检钳定位

通过内镜注射造影剂,观察血管形态,确定出血部位。

在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或肾上腺素,

文档评论(0)

bbx1850363513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