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学写评点:领会章法之妙与细节之美
摘要以研习评点、学写评点为抓手培养学生语文高阶能力,是学者的真知灼见、课标的精神指引、教考的实践驱力、学生的学习正道。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课文《归去来兮辞》为例,通过研习金圣叹、林云铭、吴楚材三家评点,以期领会章法之妙与细节之美,为学生学写评点提供示范。作为古文评点初学者,可以遵循从局部到整体、从细节到章法的评点路径。先赏细节之美,历经注音释义、文句考据、文句段解、揭示文脉等;再赏章法之妙,历经结构层次、用韵情感、风格特性、文学价值等。
关键词学写评点章法之妙细节之美名家评点《归去来兮辞》
一、引言
评点萌芽于先秦,实起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评点是一个合成词,“评”即品评,“点”即圈点。评点即读者在文本细读与鉴赏中对其重要或精彩之处进行圈点勾画并加以品评来揭示阅读心得和文本奥秘。评点丰富多样,从形式来看,有眉批、尾批、夹批等;从内容来看,涉及遣词造句、章法布局、价值影响等。历代名家评点兼有丰富多元性、跨越时空性与审美鉴赏性,对古代文学的欣赏、传播、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把名家评点文献和理念引入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高阶能力的应然要求。叶圣陶、张中行等语文教育家对此有过真知灼见。叶圣陶认为,指点文章的脉络,揭示作者的用心,旧时有所谓“评点一派”做得好的,对于读者很有帮助。今时语文教师若能继承这个传统运用在教学过程之中,要言不烦,启发几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领略,自必使学生大有受益。[1]张中行指出,前人的评论,大多出于专家之手,见得广,谈得深,我们不只要重视,还要把它看作培养眼光的课本,不停止于记住论断,要更向前,学习前人所以作出此种论断的理论和方法。[2]当代学者陈文忠认为,文学经典的意义,整体始终处于动态生成和历史累积的过程之中。前人的理解不是我们理解的障碍,而是我们创造性理解的前提和财富。[3]三位学者均肯定了评点的教学价值,并鼓励继承评点传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学习要求指出:“围绕所读作品,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注释、评点等资料,加深和拓展对作品的理解;学习运用评点方法,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不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4]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导语中要求:“做些梳理和评点,领会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单元研习任务指出:“评点,是古人品析诗文的常用方法。”[5]学习评点,既能培养细读文章的能力,又能提高概括表达的水平,有助于研习古代诗文。[6]近年高考古诗文命题中开始引入名家评点,要求学生分析前人观点的呈现过程,评点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在应试阅读和网络阅读盛行的现实困境下,研习名家评点,学写个人评点,对当下语文教学有很强的纠偏价值:纠重信息筛选而轻涵泳品味之偏,让细读回归;纠重技术操练而轻生命体验之偏,让灵魂在场;纠重问题预设而轻课堂生成之偏,让讨论升华;纠重多练细改而轻过程指导之偏,让写作得法。
由此可见,以研习评点、学写评点为抓手培养学生语文高阶能力,是学者的真知灼见、课标的精神指引、教考的实践驱力、学生的学习正道。
笔者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课文《归去来兮辞》为例,通过研习金圣叹、林云铭、吴楚材三家评点,以期领会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为学生学写评点提供示范。
二、领会章法之妙
南宋吕祖谦提出:“第一看大概、主张。第二看文势、规模。第三看纲目、关键。第四看警策、句法。”可见,评点一篇古文首先要关注章法之妙。金圣叹、林云铭、吴楚材分别从构思、用韵、风格方面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进行了整体评点,揭示了其独特的文学价值。
1.构思巧妙,四句一段
金圣叹在读《归去来兮辞》时进行了眉批领读:凡看古人长文,莫以其汪洋一篇便阁过。古人长文,皆积短文所成耳。即如此辞本不长,然皆是四句一段。试只逐段读之,便知其逐段各自入妙。古人自来无长文能妙者。长文之妙,正妙于中间逐段逐段纯作短文耳。[7]
金圣叹按照四句一段读之,对全文做出了十五解:一解,归计初决;二解,归心一畅;三解,离彼;四解,到此;五解,所需裕如;六解,受用安然;七解,莫往莫来;八解,随时不违;九解,与世永绝;十解,静侣自携;十一解,纵心自在;十二解,指物呈悟;十三解,委命爰正;十四、十五解,既不为官,亦不为仙,得日过日,快然自足也。
金圣叹对《归去来兮辞》的眉批,深刻揭示了欣赏古人长文的一种重要方法。他强调,在面对古人的长篇作品时,不应因其篇幅宏大、内容丰富而一带而过,忽略了其中的精妙之处。相反,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长文实际上是由多个短文或段落精心组合而成的。以《归去来兮辞》为例,金圣叹指出,尽管这篇辞赋本身并不长,但它巧妙地采用了四句一段的结构。他建议读者逐段阅读,这样便能深刻体会到每一段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