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发热护理常规.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感染性疾病发热护理常规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发热概述

2.发热患者的评估

3.发热患者的护理措施

4.发热患者的饮食护理

5.发热患者的心理护理

6.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

7.发热患者的护理记录

8.发热患者的护理质量控制

01发热概述

发热的定义与分类发热定义发热是指人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通常以口腔、腋窝或直肠温度为标准,正常体温范围一般为36.1℃-37.2℃。体温超过37.3℃或口腔温度超过37.5℃即可诊断为发热。发热分类根据病因和体温升高程度,发热可分为多种类型。常见分类包括:低热(体温在37.3℃-38℃之间)、中等热(体温在38.1℃-39℃之间)和高热(体温超过39℃)。发热原因发热的病因众多,主要包括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药物热等。感染性疾病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均可引起发热。据统计,约70%的发热由感染性疾病引起。

发热的病因感染性疾病感染是引起发热最常见的原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感染。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尿路感染;病毒感染如流感、手足口病等。约70%的发热由感染性疾病引起。非感染性病因非感染性疾病也能导致发热,如风湿性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机体产生炎症反应,从而引起发热。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也可引起发热,如抗癫痫药物、抗肿瘤药物、某些抗生素等。药物引起的发热可能与药物的代谢产物或过敏反应有关。此外,药物过量或药物相互作用也可能导致发热。

发热的临床表现体温升高发热的首要表现是体温升高,通常以口腔、腋窝或直肠温度为标准。体温超过37.3℃可视为发热。不同类型的发热,体温升高的幅度也有所不同。全身症状发热时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寒战、出汗、乏力等。寒战是体温上升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出汗则是体温下降时的常见反应。这些症状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的激活有关。局部症状发热时还可能出现局部症状,如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等。这些症状可能与炎症反应或感染部位的直接刺激有关。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02发热患者的评估

病史采集发热史详细询问发热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发热程度和伴随症状,如寒战、出汗、头痛、乏力等。了解是否有发热的反复发作史,以及是否曾在特定季节或环境下发病。既往病史询问既往是否有发热性疾病史,如流感、肺炎、尿路感染等。了解患者是否有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病、肿瘤等病史,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发热。此外,询问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特别是抗生素和退热药。生活方式了解患者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和近期旅行史。接触动物、接触生水、不洁饮食等因素可能增加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此外,询问患者的职业暴露史,如接触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

体格检查体温测量通过口腔、腋窝或直肠等途径测量体温,正常体温范围一般为36.1℃-37.2℃。体温超过37.3℃可视为发热。注意测量时避免环境温度影响,确保测量准确。一般检查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皮肤色泽、淋巴结等。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皮疹、黄疸、关节肿胀等异常体征。系统检查进行各系统检查,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重点检查可能引起发热的器官系统,如肺部听诊、心脏听诊、腹部触诊等。注意有无感染灶或其他异常体征。

辅助检查血液检查血液常规检查是发热患者的首选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变化等提示感染或炎症反应。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也有助于评估病情和诊断。影像学检查胸部X光或CT检查有助于发现肺部感染、肺炎等疾病。腹部超声检查可用于诊断肝胆疾病、肾盂肾炎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对于明确发热原因具有重要意义。病原学检测根据临床怀疑,可进行相应的病原学检测,如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真菌培养、寄生虫检查等。这些检测有助于确诊感染性疾病,并指导后续治疗。

03发热患者的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休息与保暖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温度适中,避免过冷或过热。适当增加被褥,帮助患者保暖,但避免过厚导致出汗过多。饮食护理鼓励患者摄入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鱼、蛋、牛奶等。根据患者口味和喜好调整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发热期间应少量多餐,避免过饱感。生活照料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照料,如协助如厕、洗漱、穿衣等。保持床铺整洁,定期更换床单被褥,预防压疮和感染。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尿路通畅。

降温措施物理降温使用物理方法帮助患者降温,如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等。温水擦浴时水温控制在32℃-34℃之间,擦拭身体至皮肤微红,有助于促进散热。药物降温对于体温过高或物理降温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使用退热药物。常用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需根据医嘱正确用药,注意药物剂量和间隔时间。环境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通风,调节室温在22℃-

文档评论(0)

3439069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一线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