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融合劳动教育目标的高中生物学实践教学研究——以“农业生产劳动”为例
邱磊王晔
(四川省成都市航天中学校四川成都610100)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同年7月,教育部出台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数学、科学、地理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一系列的政策出台都向学科教学提出了“融合劳动教育”的要求,而高中生物学涵盖农学、医学、林学、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在实践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知识,培养劳动精神和观念,是发展学生劳动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生物学课标”)中,生物学教学的基本理念被归纳为四个方面,即核心素养为宗旨,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在学习中,学生需要主动参与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才能习得生物学知识,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这与《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课标”)的指导要求基本吻合,即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并磨炼意志,培养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具体来看,生物学课标与劳动课标的一致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学科教学目标和劳动教育目标是实现学生“五育并举”的共同基础。生物学课标将“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置于核心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属于“德育”和“智育”的范畴;而劳动教育目标则聚焦于培养当代青少年“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的品质与能力,有效结合“德育”“智育”与“劳育”,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补充和完善。其次,教学过程重实践的理念和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要求均体现出“做中学”“学中做”的发展方向。生物学课标十分关注学生的实践经历,倡导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劳动课标更是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个方面开展有规划、有目标的任务群活动。两者的实践性要求均摆脱了“灌输式”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能提前规划、组织活动,学生能有效参与实践。最后,致力于创建既关注学业成就又重视学生个体进步和多方面发展的生物学课程评价体系,这与劳动教育所倡导的“既要关注劳动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既要关注劳动成果,更要关注劳动过程表现”内涵一致,体现出“学业评价促发展”的评判标准。简单来说,生物学课标和劳动课标都倡导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改进学习方法,成就自我。
总体而言,虽然劳动课标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的指导方案,但对高中学段的劳动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而高中生物学课标与劳动课标体现出的一致性,则说明高中生物学教学可以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在实践中体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要在高中生物学的实践教学中体现劳动教育,需要按照“剖析教材、挖掘需求→设计目标、明确方案→实践假设、交流分享→整理成果、凝练经验”的步骤逐步展开,下文以高一年级在校内完成的“农业生产劳动”为例予以说明。
2019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两个部分,其中高一年级学生主要接触并学习必修教材,即《必修1·分子与细胞》和《必修2·遗传和进化》。
在学习《必修1·分子与细胞》时,“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和“影响细胞光合作用的因素”是教学中的两个重难点。由于细胞微观的特性,教师需要联系“创口贴透气”“蔬菜保鲜需降温”“稻田定期排水”以及“大棚蔬菜需要补光和施肥”等实际现象,促进学生发现、认识影响细胞呼吸或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并基于初步认识绘制出各类曲线以辅助、加深理解。但尽管如此,学生并未应用“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原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如控制种子的萌发、幼苗的生长速率、植株的开花和结果),导致知识理解偏向“死记硬背”,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比较滞后。
在学习《必修2·遗传和进化》时,由于受城市化影响,很多学生无法理解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使用的“同株自花传粉”“同株异花传粉”和“异株异花传粉”等操作,教师只能借助图片来展示“两性花”“单性花”的结构和传粉过程,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植物的传粉过程。但是学生没有亲身观察常见植物的花朵结构,对“传粉”“受精”“结果”等过程的理解仍较为空洞,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等生命观念的形成比较片面。
基于上述分析,初步确定为高一年级学生创设“种子萌发”“孕育幼苗”“传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GB6397-86金属拉伸试验试样.pdf VIP
- 中南大学青年长江候选人贺治国.pdf VIP
- 狂人日记 鲁迅.pdf VIP
- 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实用指南20241231_143250.pdf VIP
- 民政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
- Unit5 Let's go第4课时 Hit it big&Wrap up&Let's explore(课件)2025-2026学年外研版英语四年级上册.pptx VIP
- 高中化学:化学数字化实验.doc
-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教学设计.docx
- 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42).doc VIP
- Unit5 Let's go第3课时 Fuel up (课件)2025-2026学年外研版英语四年级上册.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