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指向科学探究素养的高中生物课外实验教学实践——“以野扇花在杭州地区的耐热性研究”教学为例
(杭州第四中学浙江杭州310018)
课外的生物实验活动具有无可替代的生物教学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以问题解决为目的的合作探究机会,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我校以“养正生物种植实验园”为基地,利用与我校长期进行科研合作的杭州花圃和杭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等校外资源,以校本课程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以学生为科研主体、实验教师与科技人员为把关和引导者,尝试开展一系列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为目标的生物实验教学。
“养正生物种植实验园”占地20余亩,有蔬菜种植实验地、鱼类养殖实验池、多种果类种植实验林等多个区块,配备了齐全的种植用的农用工具和养殖所需要相关设施。“野扇花在杭州地区的耐热性研究”是2019年起与杭州市园文局合作的“芳香观花植物品种优选及景观技术研究”课题的子课题,以我校种植实验园为基地进行栽培观测。
自2019年起,野扇花作为与市园文局合作开展“新优木本芳香观花植物品种优选及景观应用技术研究”课题的选育品种引入我校。夏季,负责观察培育的高一研究小组的学生发现:前一段时间生长正常的植株暑期过后有很多出现萎焉,植株部分边沿有发黄现象。有学生推测,这是由于夏季的高温影响野扇花的生长。根据学生观察的现象,师生讨论提出探究问题:既然野扇花是选育适合杭州地区生长的优选芳香植物之一。如何使得野扇花在夏季的生长保持良好状态?学生在查阅文献、结合种植园的生长环境讨论后,提出:高大乔木下的地被栽种梯次培养可能是改善植物在夏季耐热环境的一种方法,是否可以通过近地栽培,提高野扇花生长的耐热性?于是,学生尝试给野扇花搭建遮荫棚,模拟高大乔木下的地被栽种梯次培养。
要取得实验结论必须有实验结果来支撑。在设计实验前,教师要求学生先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研究小组的学生经过讨论后,列出了以下问题:野扇花的原产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它对生长环境有哪些要求?它的生长特点有哪些?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什么?用的是哪一种对照方法?观测哪些数据,可以说明野扇花的耐热性?教师汇总各组学生的设计方案,协助学生整理设计实验步骤。
①第一阶段:选取6、7、8月份,在养正种植园观察模拟近地栽培组的野扇花生长情况。
观察已引至种植实验园近一年的3年生野扇花插条(引自贵州林业学校),选取10株株高20~30cm之间野扇花10株作为目标样本。2020年6月—8月,选取中午12:30—13:00,每10天测量一次,测量株高、冠幅、分枝数、侧枝直径与侧枝长度(此侧枝为每一植株位于中部体态相对健壮的一级分枝),同时记录温度、日照度。每组数据测量重复3次,取平均值,以表格形式记录,应用SPSS软件统计学分析。
②第二阶段:拓展校外实验室,提升实验方法技能,观察野扇花在高温胁迫下的生理生化指标,探讨高温胁迫对野扇花生长的影响。
2020年10—11月,将植株中的幼叶于田中移栽入盆放置5d,对照组为室温处理,选取的2个胁迫温度分别为35℃、40℃,每组温度有3盆野扇花植株,在杭师大生命科学院生理生化实验室分别测定第1天、第3天、第5天野扇花叶的丙二醛(MDA)、总蛋白(PRO)的含量以及电导率(测量方法参照苏州格瑞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试剂盒提供的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测量侧枝直径的位点怎么确定?怎么保证下一次的测量确保在同一位点,使得实验数据的有可靠的重复性?(2)计数侧枝数量时由于分叉较多,容易误数多数,如何保证不重复计数?
开始,小组成员设计用油漆笔画点、线绳的固定的方法来测量。但是,实施时发现:漆点较厚,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线绳容易移动,不能保证在同一位点。后来,学生一致讨论利用植株的自然体位,测量位点固定在主枝、一级侧枝的分叉处,游标卡尺和侧枝方向垂直,以消除无关变量。学生采取自创定量标注法——每数到10个分叉用线绳或皮筋扎一下,最后数捆数加上余量就可以了。
第二阶段的生理生化实验的设备仪器药品,是学生平时在校内较少机会接触到的。教师特意邀请杭师大生命科学院的教授及其研究生进行辅助指导。由于实验过程涉及的步骤很多,每个步骤中的细节也是会影响整个实验结果,因此各小组及组内成员分工协作、使科学探究活动有计划进行,顺利完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效率品质。
经过第一阶段的锻炼,学生的现象观察、提问质疑、探究的意识得到提升。在第二阶段MDA测定时,针对辅导老师的操作方法,有学生提出:为什么用完的研钵清水冲洗干净后需晾干或用吸水纸擦干?未晾干水分的研钵会影响MDA提取液的浓度,从而影响所测定的MDA数值的准确性。实验导师从理论原理上的答复加深了学生对操作方法的理解,而不是单纯记忆模拟。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