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高考临考预测押题密卷—作文 AI 预测 :预测七 心理健康(1).docx

2025 年高考临考预测押题密卷—作文 AI 预测 :预测七 心理健康(1).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5年高考临考预测押题密卷—作文AI预测预测七:心理健康1

预测七:心理健康

命题人: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曹玉雪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很多人生活中会有这样的心理体验:仰望星空,心境随之豁然开朗;翻开史书,格局瞬间打开。星空和史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角,让我们能够在更宏大的时空坐标中观照当下,因超越而产生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

以上材料对身处快速发展时代的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高考临考预测押题密卷—作文AI预测预测七:心理健康2

【答题卡】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

▲400

2025年高考临考预测押题密卷—作文AI预测预测七:心理健康3

▲600

▲800

2025年高考临考预测押题密卷—作文AI预测预测七:心理健康4

【写作思路】

如今社会发展充满很多不确定性,人们容易恐慌、焦虑。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面临诸多困惑与迷茫。一方面,他们渴望独立,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面对学业压力、社交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他们容易焦虑。因此,引导他们从多个维度思考人生,将眼光放长远,能帮助他们激发内在动力,更好地应对成长中的各种问题。

本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描述人们的心理体验,仰望星空,心境开朗;翻开史书,格局打开。第二句话转入原因探究,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是考生审题、立意的关键。

材料中,仰望星空,心境开朗,表明自然能给予人心灵上的净化与启迪,考生对此并不陌生;而翻开史书就格局打开的感受以及背后的原因,考生可能鲜有体验和探求。第二句话在立意上对考生进行了提示:我们之所以会困惑与迷茫,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我们把自己牢牢地局限在了当下,此时此地的境遇成了阻碍我们提升认知的桎梏,使我们的认知片面而肤浅;而拉长时间轴,放大坐标系,把自己放入更宏大的时空坐标中审视,历史的纵深感、空间的无限性会让我们有更宽广的胸襟,有“渺沧海之一粟”的气度。

另外,写作任务中“身处快速发展时代”的提示也不可忽视,考生在具体写作时,要结合当下时代的特点,结合当下人们的心理特征,要能体现时代的共性。

【参考立意】

①风物长宜放眼量;

②在时空坐标中观照当下;

③放下焦虑和迷茫,构建超越性思维。

【素材运用】

理论素材:

①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习近平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③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事实素材:

从塞罕坝到千松坝

一代代塞罕坝人薪火相传,用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传承,以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躯,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的奇迹。

为了治理沙化,1999年,河北在张家口、承德两地启动“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建设工程。20多年来,千松坝林场累计实施工程造林超过116万亩。百万亩林海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构筑起京津北部坚实

2025年高考临考预测押题密卷—作文AI预测预测七:心理健康5

的绿色生态屏障。

从塞罕坝到千松坝,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全面施策、全力推动,更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

【范文展示】

风物长宜放眼量

仰望星空,心境开朗,是因深感宇宙之浩瀚无穷;翻开史书,格局打开,是因置身于风云变幻的历史场景。星空和史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角,让我们因超越而产生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因此当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时,应跳出此山,在更宏大的时空坐标中观照当下,找到持续发展的动力。

从大时空的视角观察,可以不为眼前一时所囿,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

苏轼面对“未尝往也”的江水,遥想“而今安在哉”的曹孟德,进而在荒僻的黄州实现了突围,在“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中遥襟甫畅;熟读二十四史的毛泽东在日寇贼氛方炽,亡国论调甚嚣尘上之时,写

文档评论(0)

十分心意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