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醉心功能评估与临床管理.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儿麻醉心功能评估与临床管理

演讲人:

日期:

06

特殊并发症防治

目录

01

基础解剖生理特点

02

心功能评估方法

03

麻醉药物选择原则

04

术中循环监测管理

05

术后恢复关注要点

01

基础解剖生理特点

心血管结构发育差异

心肌

小儿心肌细胞尚未完全成熟,收缩力和耐力较弱,心肌储备力较低。

03

小儿血管细、管壁薄、血管床容积大,易导致血液淤滞和水肿。

02

血管

心脏

小儿心脏相对较大,纵向位于胸腔内,心尖搏动位置较成年人高。

01

小儿血流动力学特征

血压

小儿血压较低,收缩压约为80mmHg,舒张压约为收缩压的2/3。

01

心率

小儿心率较快,随年龄增长逐渐减慢,新生儿可达140次/分。

02

心输出量

小儿心输出量较成人低,但单位体重的心输出量高于成人。

03

循环时间

小儿循环时间较短,血液在体内的循环速度较快。

04

与年龄相关的心功能变化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期

新生儿心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易出现心力衰竭和循环衰竭。

婴儿期心脏功能逐渐增强,但仍未完全成熟,对缺氧和感染的耐受性较差。

幼儿期心脏功能进一步增强,活动量增加,心肌细胞逐渐成熟。

学龄前期儿童心脏功能基本接近成人水平,但仍需注意保护心脏健康。

02

心功能评估方法

心脏听诊

心电图检查

运动试验

胸部X片

通过心脏听诊,判断心脏杂音及节律是否正常,初步了解心脏功能。

观察心脏形态、大小及肺血管情况,评估心脏功能。

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心律不齐、心肌缺血等异常情况。

通过运动负荷试验,评估心脏储备功能和耐受能力。

术前心血管系统筛查

麻醉风险分级标准

心功能分级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将心功能分为四级,评估心脏功能状态,为麻醉和手术提供依据。

03

根据患者年龄、心脏病史、手术类型等因素,综合评估心脏风险,制定相应的麻醉方案。

02

心脏风险指数

ASA分级

根据患者体质状况、手术种类和麻醉方式,将麻醉风险分为五级,指导麻醉用药和监测。

01

超声心动图应用场景

心脏结构与功能评估

通过超声心动图,准确评估心脏各腔室大小、瓣膜功能及心肌收缩力。

02

04

03

01

术中监测

在手术过程中实时监测心脏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先天性心脏病诊断

可发现先天性心脏畸形,为手术和麻醉提供重要参考。

麻醉效果评估

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估麻醉药物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指导麻醉药物的使用和调整。

03

麻醉药物选择原则

药物对心功能的药理影响

心肌抑制

某些麻醉药物会直接抑制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如麻醉性镇痛药、镇静药和吸入麻醉药。

01

心率变化

部分麻醉药物会导致心率增快或减慢,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如阿托品和β受体阻滞剂等。

02

血压波动

麻醉药物可引起血压升高或降低,对心脏产生负担或供血不足,如氯胺酮和异氟醚等。

03

常用麻醉方案比较

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麻醉药物,使患儿意识消失、全身痛觉丧失,便于手术操作,但可能会对心肺功能产生较大影响。

全身麻醉

椎管内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

将麻醉药物注入椎管内的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阻断神经传导,使患儿下半身或相应区域麻木,适用于下腹部、下肢手术,对心肺功能影响较小。

将麻醉药物注入神经干或神经丛周围,使相应区域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暂时丧失,适用于小范围手术,对全身影响小,但操作技术要求高。

剂量随体重/年龄调整策略

按体重计算

个体化用药

按年龄调整

根据患儿的体重,计算出每公斤体重所需麻醉药物的剂量,以确保用药的准确性。

婴幼儿和新生儿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因此应根据年龄适当降低麻醉药物的剂量。

根据患儿的身体状况、病情、手术需求和药物敏感性等因素,灵活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以实现最佳的麻醉效果和最小的副作用。

04

术中循环监测管理

心率

血压

心电图

血氧饱和度

常规监测指标之一,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和循环状态。

监测指标之一,反映机体氧合状态及是否缺氧。

常规监测指标之一,反映心脏射血能力和外周血管阻力。

常规监测心脏电生理活动的手段,用于发现心律失常等异常。

常规监测指标设定

通过补充晶体液、胶体液等方式,维持循环稳定,预防低血压。

液体治疗

循环稳定维持技术

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用于提升血压、增强心肌收缩力。

血管活性药物

根据患儿情况,及时输注红细胞,提高血液携氧能力。

输血

保持适宜体温,避免低体温或高热对循环的影响。

体温管理

低血压/心律失常处理

立即识别并处理

去除诱因

药物治疗

密切监测

发现低血压或心律失常,应立即采取措施,如调整输液速度、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等。

针对可能导致低血压或心律失常的原因,如缺氧、血容量不足等,及时进行处理。

根据患儿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升压或抗心律失常治疗。

在处理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和心电图

文档评论(0)

131****81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