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团体标准
T/HBYY0109—2025
河北省道地药材紫苏叶
2025-06-17发布2025-06-17实施
河北省医药行业协会发布
河北省道地药材紫苏叶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河北省道地药材紫苏叶的来源及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质量特征。
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道地药材紫苏叶的生产、销售、鉴定及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3术语和定义
3.1
紫苏叶Zisuye
产于安国市及周边地区的紫苏叶。
4来源和形态
4.1来源
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叶(或带嫩枝)。
4.2形态特征
一年生、直立草本。茎高0.3m~2m,绿色或紫色,钝四棱形,具四槽,密被长柔毛。叶阔卵形或
圆形,长7cm~13cm,宽4.5cm~10cm,先端短尖或突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在基部以上有粗锯
齿,膜质或草质,两面绿色或紫色,或仅下面紫色,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贴生柔毛,侧脉7~8对,位
于下部者稍靠近,斜上升,与中脉在上面微突起下面明显突起,色稍淡;叶柄长3cm~5cm,背腹扁平,
密被长柔毛。轮伞花序2花,组成长1.5cm~15cm、密被长柔毛、偏向一侧的顶生及腋生总状花序;苞
片宽卵圆形或近圆形,长宽约4毫米,先端具短尖,外被红褐色腺点,无毛,边缘膜质;花梗长1.5mm,
密被柔毛。花萼钟形,10脉,长约3mm,直伸,下部被长柔毛,夹有黄色腺点,内面喉部有疏柔毛环,
结果时增大,长至1.1cm,平伸或下垂,基部一边肿胀,萼檐二唇形,上唇宽大,3齿,中齿较小,下
唇比上唇稍长,2齿,齿披针形。花冠白色至紫红色,长3mm~4mm,外面略被微柔毛,内面在下唇片
基部略被微柔毛,冠筒短,长2mm~2.5mm,喉部斜钟形,冠檐近二唇形,上唇微缺,下唇3裂,中裂
片较大,侧裂片与上唇相近似。雄蕊4,几不伸出,前对稍长,离生,插生喉部,花丝扁平,花药2室,
室平行,其后略叉开或极叉开。花柱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前方呈指状膨大。小坚果近球形,灰褐色,
直径约1.5mm,具网纹。花期8~11月,果期8~12月。
5历史沿革
5.1品种沿革
紫苏原名“苏”,入药始载于汉魏时期《名医别录》,列为中品:“苏,味辛,温。主下气,除寒中,
其子尤良。”其所载性味与今相符,但缺乏植物性状描写,无法确定此处“苏”的基原。南北朝时期,
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对“苏”进行了增补:“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其无紫色不香似荏者,名野
苏,不堪用。其子主下气,与桔皮相宜同疗。”可见,此处描述“苏”的叶下表面紫色,香气浓厚,与
今紫苏叶的品质要求一致,符合紫苏P.frutescens(单面紫色叶型)。而此处“野苏”可能是指一类
“无紫色不香”的荏类,按今天的分类文件即为唇形科中叶片呈绿色,且挥发油含量低的一些植物,而
非专指今所用的紫苏变种野生紫苏P.frutescensvar.acuta。
唐代《药性论》简单描述了“紫苏子”的功效主治:“无毒,主上气咳逆,治冷气及腰脚中湿风结
气。”《食疗本草》简单记载了“紫苏”的功效:“紫苏,除寒热,治冷气”。相较于之前“主下气,除寒
中”的功效有了一定发展,与今所用功效更为接近。
宋代《本草图经》认为:“苏有数种,有水苏,白苏,鱼苏,山鱼苏,皆是荏类。”后世医家为了将
“苏”与其他“苏”类区别,遂以名称“苏”和颜色特征“紫”合而命名为“紫苏”。宋代大部分本草
书籍中,对苏的解释为“苏,紫苏也”,明确的将紫苏与其他荏类相区别开来。在《本草图经》中对紫
苏有了较详细的描述,指出,“苏,紫苏也。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夏
采茎叶,秋采实。其茎并叶通心经,益脾胃,煮饮尤胜,与橘皮相宜同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