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道地药材 赤芍》.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团体标准

T/HBYY0075—2025

河北省道地药材赤芍

2025-06-17发布2025-06-17实施

河北省医药行业协会发布

河北省道地药材赤芍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河北省道地药材赤芍的来源及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质量特征。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道地药材赤芍的生产、销售、鉴定及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3术语和定义

3.1

赤芍Chishao

产于河北赤城县、尚义县、隆化县、宽城满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的赤芍。

4来源和形态

4.1来源

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的干燥根。

4.2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粗壮,分枝黑褐色。茎高40~70厘米,无毛。下部茎生叶为二回三出复叶,上部茎生叶为三出复叶;小叶狭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偏斜,边缘具白色骨质细齿,两面无毛,背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花数朵,生茎顶和叶腋,有时仅顶端一朵开放,而近顶端叶腋处有发育不好的花芽,直径8~11.5厘米;苞片4~5,披针形,大小不等;萼片4,宽卵形或近圆形,长1~1.5厘米,宽1~1.7厘米;花瓣9~13,倒卵形,长3.5~6厘米,宽1.5~4.5厘米,白色,有时基部具深紫色斑块;花丝长0.7~1.2厘米,黄色;花盘浅杯状,包裹心皮基部,顶端裂片钝圆;心皮4~5(~2),无毛。蓇葖长2.5~3厘米,直径1.2~1.5厘米,顶端具喙。花期5-6月;果期8月。

5历史沿革

5.1品种沿革

我国早期,赤芍与白芍并无区分,皆以芍药统称。有关芍药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芍药,有小毒,味苦,平。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川谷及丘陵。”东汉时期著名中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有芍药记载,全书共出现56次,使用较为频繁,可见芍药在当时是常用的临床药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吴普本草》《名医别录》都有芍药临床使用记载,而同时期的《本草经集注》中有关芍药的增补内容有:“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乃不减当归。道家亦服食之。又煮石用之”的记载,这是已知最早提及芍药有赤白之分的本草著作。

隋唐五代时期的《日华子本草》集诸家本草著作的内容,但此书早佚,后世《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引《日华子本草》文:“赤色者多补气,白者治血。此便是芍药花根”。即赤芍多可补气,白芍多可治疗血液相关疾病。这便是芍药不同颜色根的作用。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王焘所著《外台秘要》中个别方剂已明确赤芍和白芍做区别使用,虽仅是只言片语,但是已经提到赤芍与白芍的功效不同。

元代的《图经备要本草诗诀》为现存最早的本草歌诀全本,其中收录的歌诀中明确区分了赤芍与白芍的不同功效。这一时期,芍药在临床应用中区分赤芍与白芍的使用情况已经变得越来越多,很多方剂已经明确记载应该用的是赤芍还是白芍。如“赤芍药汤”“如神散”等,而且也渐渐开始在药物形态与功效方面做系统的区分,同时对前期本草记载中的不足给予了纠正。

明代陈嘉谟所著《本草蒙筌》(公元1565年)中记载芍药:“味苦、酸,气平、微寒”;有赤芍与白芍之分述:“赤芍药色应南方,能泻能散,生用正宜;白芍药色应西方,能补能收,酒炒才妙……赤利小便去热,消痈肿破积坚,主火盛眼疼要药;白和血脉缓中,固腠理止泻痢,为血虚腹痛捷方”,明确区分了白芍与赤芍的主治功效。杜文夑撰《药鉴》(公元1598年)中记载芍药:“气微寒,味酸苦,气薄味浓,有小毒,可升可降,阴也。入手足太阴二经。生用则降,酒浸可升。其用有赤白之异,赤者泻热,白者补虚,赤者能泻肝家火,故暴赤眼洗与服同”。因此,明代时期对芍药的认识有了一次质的飞跃,使临床真正将赤芍和白芍区分开。

清代多数本草著作将赤芍与白芍分别立项记载,且各个方面记载更加丰富,也更加重视赤芍与白芍的鉴别,但也有坚持将二者统一为芍药记载的本草著作。清代本草著作的一个特点就是试图明确赤芍与白芍辨别方法,方法不同,有依据花朵、根颜色加以鉴别,也有依据切片火酒润来鉴别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赤芍一直来源于毛莨科植物芍药(PlactifloraPalL.)干燥的根,直到1990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毛莨科植物川赤芍(P.veitchiiLynch.)干燥的根也被收录为正品赤芍来源。

5.2

文档评论(0)

小小的小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资料来源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1312413300004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